当前位置:景点大全 >驴友游记 >motto的旅游空间> 【走马观花】徐州珠山“好人园”

【走马观花】徐州珠山“好人园”

2021-08-11 21:23:34 motto 阅读:3979 积分:2047  

2018年8月29日,有幸应邀参加徐州菏泽商会成立庆典仪式。

上午,庆典组委会组织大家参观了徐州市容市貌,路过云龙湖,便一起到珠山公园看一看。

游记相册 @motto

云龙湖位于江苏省徐州城区西南部,是徐州云龙湖风景区主要景点, 原名“石狗湖” ,最迟形成于北宋。云龙湖东靠云龙山,西依韩山、天齐山,南偎泉山、珠山,三面环山,一面临城。

云龙湖原水面5.8平方公里,陆地5.6平方公里。以湖中路为界,东湖周长约8.1公里,西湖长约7公里,全湖周长约12公里。若包括上小南湖景区(总面积1.661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0.962平方公里),云龙湖水面面积已达到6.76平方公里,陆地面积6.3平方公里。

云龙湖是徐州最优秀的自然景观,也是徐州的标志性景点之一。2016年8月被授予国家AAAAA级景区。

游记相册 @motto

《明史》记载:“(黄河)决徐州魁山堤,东北灌州城,城中水深一丈三尺,一自南门至云龙山西北大安桥入石狗湖。”

据《徐州风物志》载:“石狗湖,多雨时南山之水尽汇于此,积久不退,昔人作石狗镇之,故名石狗湖。”

另相传,明万历年间,云龙湖边住一老石匠,石匠养一条相依为命的大黑狗。一天大黑狗被一财主打死剥皮为己治病。老石匠悲痛之余到云龙山上找了一块大石头,按大黑狗的模样刻一石狗置于湖边,石狗不仅能看家护院,而且湖涝时能吸水,湖旱时能吐水,百姓旱涝保收,石狗成了神狗。人们为纪念石狗,就把这湖叫石狗湖。“石狗湖”之名也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多少年来,湖虽几经开掘疏浚,但尚未见到石狗,但愿有朝一日,石狗能重见天日。

游记相册 @motto

珠山景区位于云龙湖西部珠山脚下,环绕整个珠山山脉,集休生态、自然为一体。

昔日的珠山景区,曾是大山头社区、屯里社区、茶棚社区的聚集地,杂乱的民房、学校、工厂林立其间。今日的珠山景区,置于山水的怀抱之间,珠山公园、好人园、万福广场、水杉步道、南湖滨水景观带、中心景区景观带,绿荫小道、碧水环绕、树木葱葱、清新自然。

游记相册 @motto

珠山景区以天师广场为核心,以道家思想中的“返璞归真、天人合一”为文化内容,空间序列层次丰富,结合了道教“一元初始、太极两仪、三才相和、四象环绕、五行相生、六合寰宇、七日来复、八卦演易、九宫合中、一元复始”的文化概念。

游记相册 @motto

天师岭,张道陵升天阶段的象征,站在创教路广场往西眺望,可以看到一节一节的踏步,仿佛是通往青天的云梯,这就是通往天师岭的“神道”。天师岭是珠山景区的最大亮点。

游记相册 @motto

天师岭景点叠石引水,石、水是一刚一柔、一静一动,起到了相映成趣的效果。 远远可以看到“五斗瀑布” 泻出于山间。整个叠石用了5000余吨的绵羊石;山下水里种植了野芦苇、旱伞草、美人蕉等水生植物,这些植物错落有致,充满了野趣。

游记相册 @motto


游记相册 @motto

张道陵(34年2月22日—156年), 本名张陵,被佛教释道安视为道教的创始者,初名陵后名道陵,字辅汉,系张良(子房)八世孙,后汉沛国丰县人,是五斗米道的创始人,第一代天师。

道书载:为汉留侯子房八世孙。建武十年正月十五夜,生于吴之天目山,七岁读老子道德二篇,即了其义。为太学书生,通晓天文、地理、诸子、五经、从学者千余人。创立了正一盟威道,俗称五斗米道,故称张道陵为祖天师。

游记相册 @motto

据传,张道陵有弟子三千人,真正得其传的只有三人:一为王长,一为赵升,一为其子张衡。

王长长期跟随师傅,擅长天文之学,精通黄老之术,深得张道陵赏识。而赵升能得师傅道法,却有一段来历:张天师在鹤鸣山炼丹己成,并服了半剂丹药,成为“地仙”之后,他看到身边弟子,多为俗态未除,不足以附托宣教任务,将九鼎大要,留得奇人。

有一年上令之日,从东方来了一位冰胎玉质、道貌安然的青年,名叫赵升,天师一眼看出定是奇人,欲收为弟子。为了考查赵升的道心程度,张道陵曾七度验试,结果,发现他拒绝财色,忍辱负重,怜悯天下穷人,恪守正一道规,称得上满意。七试之后的一天,张道陵带领众弟子,登上云台峰绝崖,崖下一棵桃树,红色果实累累。大家见了,莫不心动,但要想获取,却又退缩三分,天师见此情状,二话没说,欲纵跃崖下采摘大桃,众弟子一拥而上,拦住师傅,只有王长、赵升二弟子,木然不动,黙然不语。谁知众弟子未阻拦住,张天师分开众人,朝桃树方向一跃而下,众弟子齐站崖边,俯身下瞰,却不见师傅踪影,一时惊骇悲啼,面面相觑,无奈之下,失望而归。

游记相册 @motto

相传东汉桓帝永寿元年九月九日在四川赤城渠亭山中,上帝派遣使者持玉册,封张道陵为正一真人,他在飞升前授给长子衡斩邪二剑,叫他要驱邪诛妖,佐国安民,世世由一个子嗣来继承他教主的地位。嘱咐完毕,张道陵就和弟子王长、赵升三人一起升天而去,而他所创立的道教一直在民间传到今天,由于他规定入教者需交五斗米,因此也称“五斗米教”。        故该景点名曰天师岭,瀑布名曰“五斗瀑布”。

游记相册 @motto

传说东汉顺帝年间某夜,太上老君降临在他住的地方,授给他雌雄剑和许多符箓,要他诛灭横行四川的六大魔王、八大鬼帅。

张道陵精修千日,炼成了种种降魔的法术。不久八部鬼帅各领鬼兵共亿万数为害人间,他们带来各种瘟疫疾病、残害众生。张道陵于是在青城山上设下道坛,鸣钟扣罄,呼风唤雨指挥神兵和这些恶鬼大战。张道陵站立在琉璃座上,任何刀箭一接近他就立刻变成了莲花。鬼众又放火来烧,真人用手一指,火焰又烧了回去。鬼帅一怒又招来千军万马重重包围,不料真人用丹笔一画,所有鬼兵和八大鬼士都纷纷叩头求饶。但是他们口服心不服,回去后又请来六大魔王,率领鬼兵百万围攻青城山。张道陵神闲气定,不为所动,他只用丹笔轻轻一画,所有的鬼都死光了,只剩下六大魔王倒在地上爬不起来,只好叩头求饶。张道陵再用大笔一挥,一座山分成两半把六个魔王困在里面,动弹不得。于是魔王只得答应永世不再为害人间。

游记相册 @motto


游记相册 @motto

丰县张道陵传说分布区域丰县、苏鲁豫皖接壤地区、龙虎山、云台山、青城山等道教名山及日本、法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新加坡。

游记相册 @motto

张道陵天师为天师派第一代张天师,所以又称祖天师,其继承者为第二代张天师张衡(非科学家张衡)。天师职位的继承采用世袭嗣教制度,祖天师化去后,由儿子张衡接任,史称嗣天师。衡化去后,又由子张鲁接任,是为系天师。到了第四代孙张盛时,回归迁居江西鹰潭龙虎山,子孙世传其业,一般称第几代天师,统称张天师。

民国初期,已传至六十三代张恩薄。到六十三代以后由于历史原因无法认证下一代天师,使得张天师职位停传。当初六十三代张恩薄天师追随蒋介石离开大陆(解放时被北京定为牛鬼蛇神和大地主),逃亡台湾。本来要传给长子,但长子青年夭亡。张家一族有没有选举出新的人选,于是至今天师职位悬空未定。大陆内地道教方面则表示不承认任何六十四代或六十五代天师。台湾自称是正统,基本只在张源先(当初在台继承六十四代,为张恩薄老天师的侄子。已故)、张道祯(继承了张源先的职位。但不承认张源先为六十四代天师,认为只是其代理)、张美良(六十三代的幺子。声称张源先当初造假,按遗嘱自己才是真正人选),后面还有一群是不是张氏一族天师后裔都不确定的跑出来说自己是张天师。各方各执一词,真假莫辨。

游记相册 @motto

珠山广场东侧、濒临云龙湖的鹤鸣台,象征张道陵得道阶段。

游记相册 @motto

相传张道陵曾隐居在鹤鸣山上,山上有只石鹤,每次一叫就表示有得道的人来了。张道陵在此苦心修道,不久就听见神鹤的叫声,故该景点取名为鹤鸣台。

游记相册 @motto


游记相册 @motto

步行左转,去“好人园”。

游记相册 @motto

沿云龙湖岸走,尽管有树荫,依然潮湿闷热,还有浓郁的鱼腥味。

游记相册 @motto

湖中路南端向西走约100米,步行至云龙湖珠山公园北侧,只见一个宽阔的广场依山而建,这就是“徐州好人园”。

游记相册 @motto

“徐州好人园”位于徐州云龙湖西岸,分为好人广场和好人雕塑两个部分。好人广场设置了爱心LOGO、美德柱、爱心墙三组主题雕塑,集中展现了徐州人民重情重义、崇德向善的优良品格和风尚。好人雕塑作为“好人园”的核心和灵魂,预设了100多个雕塑席位,分为敬业奉献、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孝老爱亲、诚实诚信五个区域。

广场入口,是一个标志性雕塑,由五颗心形建筑组成的“爱心”标志。

游记相册 @motto

广场内,立着5根花岗岩美德柱,5根柱子上分别篆刻了仁、义、礼、智、信几个大字。

游记相册 @motto

广场最里侧是一个善举墙,上面写着“存善心、积善行、养善性”。

游记相册 @motto

好人广场第一个台阶共有八级,分成了两个,分别代表事事如意,事事顺心。而第二个台阶的踏步分别设有七级和六级台阶,分别代表生活的每一天顺顺利利,也祝好人一生平安。

游记相册 @motto

2013年9月,“徐州好人园”首次建成并将首批11位“徐州好人”的雕塑进驻,分别为:助人为乐好人张广之;诚实守信好人刘开田、贺思群;敬业奉献好人渠立强、掌家忠、李影;见义勇为好人王杰、夏爱民、宋玮;孝老爱亲好人张玲兴、张公兰。

这是徐州历史上首次给普通人立塑像。

游记相册 @motto

张玲兴,女,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大沙河镇双庙村的一位农家妇女。她坚持25年无怨无悔地照顾着3位和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母亲”:一个养母,一个婆母,还有一个“续娘”,书写了感人至深的孝老爱亲故事。

张玲兴自小就被人收养,养父善良的性格深深地影响了她。1976年,张玲兴嫁给了在当地打工的大沙河镇双庙村农民周云亭。1982年,养父去世后,她带着养母跟随丈夫来到大沙河镇双庙村,侍奉起两个“母亲”——养母张凤兰和婆婆周黄氏。1999年初,丈夫前妻的母亲成了孤寡老人。善良的张玲兴见不得别人可怜,就认她当了“续娘”,从此家里便有了三个“母亲”。

在此期间,丈夫因病去世,留下了4万多元的外债,张玲兴独自撑起了家庭重担。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先要给三个“母亲”做好饭,然后才开始劳动。续娘不吃肉,养母不吃鸡蛋,婆婆最喜欢吃油煎馍,张玲兴总能根据老人口味做好不同的饭菜,在帮助老人穿衣、洗脸、梳头后,把饭菜一一端到老人面前。婆婆双目失明,每顿饭都是张玲兴一口口地喂,她从没厌烦过。

处理三位老人的关系最让张玲兴费心。婆婆周黄氏性情古怪,一天她爬上了房顶,把张玲兴吓一跳:“娘呀,你要干嘛?”婆婆回一句:“我活够了。”就往下跳,张玲兴赶紧去接,结果婆婆毫发未损,自己却被砸得瘫在地上不能动弹。养母爱耍小孩脾气,“续娘”性格好却软弱。人老如顽童,常会闹别扭,每次闹完后,三人就眼巴巴地等张玲兴回来,然后争先恐后地“告状”,让她主持公道。虽然已经疲惫不堪,但张玲兴仍然耐心地听老人的絮叨,然后想办法哄她们开心起来才能歇一下。为了“平衡”老人之间关系,张玲兴还煞费苦心地定了一个原则:关系越亲近,生活“配置”越低。比如,养母的拐杖是树枝做的弯木棍,婆婆的是从集市买的竹子拐杖,而“续娘”用的则是漂亮的龙头杖。

受张玲兴影响,如今这里孝顺老人蔚然成风。94岁的养母和婆母相继去世后,张玲兴最大的心愿是,争取把今年98岁的“续娘”奉养过百岁,让她再过几年好日子。

张玲兴曾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孝亲敬老之星,2006年“感动徐州十大人物”。其感人事迹被新华社等媒体宣传报道。2004年,《张玲兴和她的三位母亲》电视专题片被文化部选送到法国戛纳国际电视节展播,在国际上引起热烈的反响。

游记相册 @motto

张公兰,全国道德模范。生于1930年8月,祖籍山东省微山县西平乡东明村。父亲张宗兴,母亲张奚氏,都是嘴里含块冰都化不出水来的农民。父母孝敬外公外婆,在微山湖一带是出了名的。1944年,张公兰经媒人介绍与江苏省徐州市沛县大屯镇大屯村唐金成结为夫妻,那年,张公兰刚满16岁,丈夫18岁。进婆婆家门前,她妈妈就千叮咛万嘱咐,到了婆婆家你要手脚勤快,一定要听婆婆的话,千万不能和婆婆闹别扭,要孝顺婆婆,不能让外人说咱没家教。听了妈妈的教诲,张公兰对婆婆的话视为圣旨,对婆婆百依百顺。婆婆对儿媳,也是关怀备至,婆媳和谐相处,传为佳话。

1948年22岁的小叔唐金松染病身亡,撇下了三个孩子。小叔的早逝对婆婆是一个沉重打击,公兰作为大娘,一方面安慰妯娌,另一方面开导婆婆。婆婆在张公兰的劝导下,悲痛的心情慢慢稳定,一家老小的生活也逐渐正常起来了。可祸不单行,1977年的春节刚过,丈夫唐金成感到胃疼,到大屯矿医一查,确诊为胃癌。张公兰如雷击顶,顿感天旋地转。金成知道自己得了不治之症,他哭着对公兰说:癌症是治不好的病,你也别费心了,娶了你这样知疼知热,尊老爱幼的媳妇,我知足了。要说我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咱那近80岁的老娘了,我就把她托付给你了!

在丈夫生病到去逝近一年多的时间里,张公兰一方面四处寻医给丈夫看病;一方面瞒着婆婆,不让婆婆知道丈夫的病情。当婆婆从年幼的孙子口中知道了实情的时候,婆婆抓住张公兰的手哭得死去活来。张公兰哭着对婆婆说:娘,您老不要太伤心了。金成走了,不还有您儿媳妇我吗?只要我活着,有我吃的就有你吃的,我就不会让你饿着。

丈夫去世后,张公兰拼命地干活,白日里,她除了干完地里的活,还在家门口摆个茶水摊卖些茶水、瓜果等;到夜里,她就纺花、织布挣些零碎钱。就用这些钱,她养活了一家老小。

在这样一种超常的毅力支配下,张公兰撑过了一个个寒冬酷暑,又度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她时常对她的儿女们这样说:要想让人家瞧得起,咱们自家人要有志气,要能吃苦能干事。”几个孩子也很听娘的话,深知娘的一片苦心,几年下来,一个个也都干出了一番事业。大儿子从部队回来后,先是开了一家家电修理店,积累了部分资金又改行做起了食品批发;二儿子精通机电技术,在一家机械厂当维修工;三儿子自幼在饭店当学徒,学的一手面食制做技术,开了一家面食加工店;看到几个孩子事业上也都有了成就,张公兰很是高兴。可就在这时,不幸又降临到这个家庭。

游记相册 @motto

1981年6月,婆婆为保护曾孙子钊子,发生了车祸,高位截肢。幼年丧母,老年丧子,晚年又成了残疾人,一个个不幸接踵而来,给婆婆身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从此,婆婆的性格变得冷漠、孤僻,甚至有时有些不近人情。可不论婆婆让张公兰干再重的活,说再难听的话,张公兰一想起丈夫临终前说的话,就有苦往肚里咽,有泪眼里流,默默地承受着。

为使婆婆过的舒适,张公兰想了许多办法。首先给婆婆的床铺铺上松软的海绵,几床换洗的干净被褥。夏天为了防止蚊虫叮咬,张公兰专门缝制一顶又高又宽又长的蚊帐,又跑到集上买来上乘的芭蕉扇,天一擦黑,张公兰就守在婆婆的床前,给婆婆掖好蚊帐,发现蚊子哪怕只是一个,她就钻进蚊帐里扑打。婆婆喜欢吃糖,她专门买了几斤冰糖,一年四季冰糖不断,茶水里放的,口里含的,让婆婆吃个够。

2002年的一天,公兰像往常一样,早早起床,一件一件的给婆婆穿上衣服,扣好扣子,系上腰带,搀扶着婆婆下了床。婆婆也像往常一样,自己手扶着板凳,一步一步地向屋外挪步。快到晌午时,张公兰正在灶房里给婆婆做些合口吃的,突然听到院子里 哎唷 一声,张公兰急忙熄灭灶火,冲出灶屋,往院子里跑,跑出一看,婆婆身子斜倒在凳子旁。从那时起,婆婆瘫痪在床,一躺就是5年。

婆婆的病情无异于雪上加霜,给张公兰生活上带来沉重的负担,精神上带来压力,但她仍然以博大的胸怀,更加细致地去照料瘫痪在床的105岁高位截肢的婆婆。她不仅帮助婆婆以顽强的毅力去战胜伤病,克制病魔,更多要鼓励婆婆以百倍求生的欲望,与生命抗争。

刚卧床时,张公兰怕婆婆长期躺着难受,就自己脱鞋上床,把婆婆揽在怀里,这样,婆婆就感觉舒服多了。但婆婆觉得舒适是舒适,这样太难为媳妇了,就说,儿呀,我一躺就是几年,你这样做不是长法,还是让我躺着吧!

人们常说,人就像一部机器,年龄大了就容易出些毛病。为了预防婆婆生病,她总是预备一些预防感冒、拉肚子的药物,如果药物不管用,她就马上到村卫生所把医生叫来,惟恐婆婆受罪。6月的一天夜里,下着暴雨,婆婆突然说肚子疼,张公兰感到不妙。她和婆婆相处几十年,婆婆啥脾气性格她是摸得一清二楚。婆婆是个通情达理的人,如不疼得厉害,她是不会奈何人的,张公兰听到后马上顶风冒雨,到村卫生所叫来张医生,经诊断是婆婆肠胃不好,张公兰跟着张大夫取了药。当婆婆吃过药后已是凌晨3点多钟了,为了担心婆婆再出症状,张公兰一直守到天亮。据张公兰婆婆介绍,像这样的情况,她也记不清有多少次了。

张公兰为了使婆婆生活得有滋有味,除生活上关怀备至,在精神上,常给婆婆安慰,聊天,讲故事,尤其是夜晚,老年人总睡不着,每逢这时,张公兰就拉亮电灯,披衣坐起,娘俩就啦家长,上至几千年,下至几百年,远在千里,近在眼前,陈年古道,一套一套地往外搬,讲着讲着婆婆也就睡觉了。张公兰听着婆婆轻轻的鼾声,也就甜甜地睡觉了。一天,一日,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张公兰始终如一。婆婆在张公兰的精心照料下,虽年过百岁,并不显得苍老,看上去象七八十岁的老人。

张公兰不仅自己敬老,而且教育孩子们孝亲敬老。她经常把儿子、孙子和他们的媳妇们叫到跟前,给他(她)们聊家常里短,讲述什么是忠厚传家远的道理,她还经常对儿女们说:做人要尊长爱幼,咱们可不能学那些不要老不要少的人,这样才能在人家面前抬起头来!儿女也都个个懂事,听话。三个儿子儿媳,个个比着孝敬奶奶。同时,喊声娘:你孝敬奶奶,我们孝敬您!

张公兰无怨无悔、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婆婆的故事感动了婆婆和亲朋四邻。婆婆说,俺这个老儿媳妇真是千里挑一、万里挑一的好媳妇。邻居们对公兰孝道善举,也是赞不绝口。都说张老太太真是个难得的大好人啊!

游记相册 @motto

夏爱民,男,汉族,1953年8月1月生,高中文化,睢宁县睢城镇居民。走进夏爱民的家,两层小楼与周围人家没啥不同,屋里没做啥装修,家具也不多。一楼正屋周围的墙上挂满了红彤彤的锦旗、绶带、荣誉证书以及奖匾、奖杯、奖章等。那些锦旗有单位送的,有个人送的,有政府颁发的,大大小小共有19面,仅见义勇为方面的就有12面之多。那几十本荣誉证书中,有省市县镇颁发的,也有国家颁发的。还有一摞用红纸写的大大小小的感谢信,这些感谢信有的是感谢夏爱民救命之恩的,有的是感谢夏爱民扶贫帮困的,每一封感谢信的背后都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翻开夏爱民的“好人”档案,你会发现,夏爱民不光有嫉恶如仇的侠骨、扶弱济困的柔肠,还有一颗知恩图报的心。

他曾不止一次向人提起那一段经历: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刚刚开始下海做服装生意的夏爱民,第一次去常熟进货,返程时才发现,连买车票的钱都没有了。正当他一筹莫展时,是一位素不相识的解放军同志帮他买了返程车票。正是这件事,让知恩图报的夏爱民满怀感激,铭记于心,并暗自发誓要“拥一辈子军,做一辈子好事”。1983年春节前夕,夏爱民开始给所在居委会的军属、烈属送酒、送肉、送衣物。30年来,每到逢年过节,他都不忘向部队、军人、军属表心意、献爱心。1994年4月,时任县政协委员的夏爱民,带着心系社稷、情牵民生的重任下乡调研。走访得知,李集镇三里村王西组现役军人王德虎家中,因儿子服役、父母年老体弱、家庭缺少劳动力和致富技术,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这事一直揪着他的心,回来后夜不能寐,暗下决心:绝不能让报效祖国的军人家庭再受穷!于是租了一辆昌河车,买上一台17英寸黑白电视机、一头小猪崽儿和羽绒服、棉被等物品,下乡去认亲戚、结对子。他和王家人亲如一家,经过两年多帮扶,终于使他们在两年内脱了贫。

1998年夏天,长江流域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坐在电视机前的夏爱民,看到人民子弟兵在水中打桩筑坝,手挽手用身体阻挡洪水,看到躺在堤坝上极度疲惫的将士烂裆烂脚的情景,他情不自禁潸然泪下。他花了1200元买了10床棉被,寄往江西省九江市赈灾办,聊表对抗洪将士的敬意和对灾民的慰问之心。2005年建军节前,他因门市拆迁迁址,经营效益急转直下,一时间生意陷入困境。然而就在这种情况下,他竟然瞒着妻子,将结婚时的爱情信物价值3000元的子母绿大钻戒,低价卖掉用于拥军。虽说这事在家庭引起了一场风波,但当他给驻徐某部送去一台彩电和中秋月饼之后,他还是为了自己能够履行“月月做好事,年年必拥军”的承诺而高兴。长期的拥军使夏爱民越发感到,自身的力量很微弱。为此,夏爱民积极动员睢宁县个体私营业主投入拥军活动中。在他的带动下,全县16位个体私营业主募捐了3.5万元,购买了电视机、煤气灶、电风扇等物品,送到了魏集镇刁庄村王文早等19位老功臣家中。

多年来,夏爱民获得荣誉无数,也获得了一笔可观的奖金。但是这些钱他一分也没用到自己身上,依然省吃俭用,拥军优属。吃咸菜、喝稀饭尝过苦日子的夏爱民,平日里省吃俭用舍不得乱花一分钱,他把靠做小生意赚来的每一分辛苦钱都看得像锅盖子一样大,但在拥军优属上,他从不吝啬。为此,他还把各级政府和单位发给的奖金也都拿出来拥军,用实际行动圆着自己的拥军梦。

1999年2月,夏爱民把被评为“徐州市十佳个体户”的2000元奖金,用于购买猪肉、粉丝和防寒羊皮手套,送到驻睢武警中队,慰问春节坚守在看守所岗位上的武警战士;他把徐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奖给的3000元和家里的2000元现金,凑成5000元,集中购买棉被、床单、羽绒服及猪肉、粉丝、礼品盒等物品,送到敬老院、军烈属和孤寡老人家中。2000年8月29日,夏爱民被评为江苏省见义勇为先进个人。他把省委、省政府奖励的5000元现金,用于为驻徐某部“王杰班”战士父母购买人身意外伤害险,并鼓励战士要安心服役、报效祖国,为家乡亲人争光。

2007年夏天,徐州坦克二师警侦连在连云港执行海训任务,他得知后,用账户中仅剩的5000元钱为战士们购买了慰问品,冒着酷暑,来到连云港慰问。坦克二师的官兵深为感动,随即为夏爱民赠送了“情牵国防心系官兵”牌匾。夏爱民的故事还有很多。他是服装个体户,货物大部分是从外地进来的。因而他每年有相当的时间在长途汽车上。歹徒明火执仗抢劫旅客钱物的事,他遭遇多次,每次都免不了一场正义与邪恶的搏斗。

1993年5月的一天,夏爱民乘上从睢宁发往常熟的客车去进货。凌晨2时许,客车行驶到无锡郊外5公里处,遭遇一名男扮女装的车匪持刀抢劫。歹徒劫持一位姑娘要挟威逼乘客掏钱,并在姑娘身上砍了两刀,滴血的屠刀面前无人敢吭一声。危急关头,满腔怒火的夏爱民从脚下工具箱中摸出撬棍,怒吼一声冲上前,歹徒从怀中抽出一把长柄斧头,搏斗中夏爱民右肩胛遭斧头背重重一击,他顾不得疼痛,一步抢上死死抱住歹徒。回过神来的乘客一拥而上把歹徒制服,保护了60多名乘客的生命财产安全。

1994年12月27日,夏爱民进货返回途经江都附近,发现一歹徒凶残地砍断一位年近六旬山东老汉的手指,在企图跳车逃跑时,被夏爱民一把抓住。他叫其他乘客押住歹徒,并请司机把车开往高邮医院。途中他把老人抱在怀中,紧紧攥住流血的手指。赶到医院后,他用自己的钱为老汉挂号急诊、拿药挂水,直到老人醒来,安排好住院,才和其他人一起将歹徒扭送当地派出所。

1996年4月的一天傍晚,进货返回躺在卧铺客车上熟睡的夏爱民突然被一阵响动惊醒。原来,不知何时车里上来3名歹徒,一个把门,另外两个用双筒猎枪抵住一个男子,逼他掏钱。歹徒步步紧逼,说“数到十,再不给钱就开枪”。为不伤及他人,夏爱民急中生智,站起来说:“他钱用完了,我这儿有。”把歹徒注意力吸引过来。枪口刚离开那人的脑门,夏爱民就大吼一声,猛扑过去,夺下猎枪,并向歹徒砸去。他大喊:“大家快上啊,抓住这几个歹徒!”大家在夏爱民的带领下一阵猛打,歹徒抱头鼠窜。

1996年8月21日,仍然是进货返回路上,客车在高邮湖段发动机突然熄火,司机忙着抢修。突然从路边窜出两个手持凶械的歹徒冲上车抢劫。夏爱民抓起摇把,砸中一个歹徒的胳膊,另一个被他一脚踢得趴了下去。两歹徒一看不是对手,跳入河中逃脱。

1997年4月20日下午4时,个体户邢磊商店被抢,夏爱民闻声追赶擒获窃贼,并扭送城西派出所。同年11月28日下午,浙江临海市来睢打工的葛晓茂的妻子在新市街买毛衣时,自行车被小偷骑跑,听到喊声,见小偷迎面冲来,夏爱民飞起一脚,将小偷连人带车踢倒在地。

1999年7月24日上午9点多钟,一个戴着眼镜看上去文质彬彬的人,在个体户李淑兰门市买衣服,顺手牵羊从钱柜中偷出70元钱,刚逃出150多米远,就被闻讯追上的夏爱民一把按倒。

同年8月的一天傍晚,夏爱民在回家途中,发现一个推着崭新自行车的人形迹可疑,他上前盘问时,那人突然将车子推倒,撒腿就跑。因当时大雾弥漫,夏爱民追赶不及,让其逃脱,次日,他将赃车送交城西派出所。2001年7月14日,两个偷了皮衣已逃至风华楼下的女贼被夏爱民捉住,她们诅咒发誓要报复,他不予理睬,将其扭送到派出所。

同年8月19日,夏爱民途经文学路小福州花园公寓附近,发现城河边有上百人围观一落水女子,他来不及脱衣,急忙分开众人跳入河中,把她推拉上岸后又进行抢救,挽回女子一命。2003年3月11 日下午4时许,62岁退休老人刘广存骑车上街买食用油,在新市街商厦附近,突然被一辆“面的”撞倒,老人昏迷躺在血泊中。夏爱民闻讯飞奔上前,抱起地上“血人”赶往医院,从县医院的一楼背到七楼,不顾浑身染血,他用自己的钱挂号急救、交押金办手续。当其家人赶到时,他却悄然离开。

2004年11月17日,夏爱民路遇一位身患脑血栓老人栽倒在水泥路上,鲜血直流。当得知老人家住附近时,不顾衣服染血,将其背送回家中。老人的女儿感激地送上一面“救父之恩,终身难报”的锦旗。2006年8月23日,为救落水少年,夏爱民差点命丧河中。夏爱民因右肩胛韧带被歹徒砸伤,加之身患关节炎、心脏供血不足等多种疾病,身体大不如前。那天中午,他在天元广场西侧门市中刚服完药,就听有人大喊:“快救人哪,有小孩快淹死了!”夏爱民立即冲出,发现广场河边围了许多人,河水中一个小孩的头正在下沉……生死关头,来不及考虑许多,他一纵身跳入河水。待从水底将小孩托出水面,他已精疲力竭,手脚无力,身体渐渐沉入水中,幸被几个青年拉救上岸。小孩得救了,他却为此大病一场。小孩的父亲拿出两万元感谢,被他谢绝,只好制作一面“救子之恩,全家难忘”的锦旗表达谢意。

2007年8月28日,一位叫王怀连的老人在睢中校附近被出租车撞倒昏迷在地,又是夏爱民援手,就近送到中医院急救。他用自己的钱为其拍片、缝合、打吊水,待家人赶到寻找救命恩人时,他已离去……

游记相册 @motto

2011年初,夏爱民检查出患有胃癌,同年进行了胃部切除手术。经过6次化疗、1次手术后,他重新站了起来。不久,因糖尿病、胆囊炎等病症,夏爱民进行了第二次手术。身患癌症的夏爱民,需要常年吃药化疗,睢宁县委、县政府给予夏爱民2万元的生活补贴,他却把这笔钱全部捐给睢城镇朱楼小学的25名孤儿、 以及生活困难的孩子们。他说,孩子比我更需要这笔钱。躺在病床上,他仍不忘嘱咐妻子为官兵送上端午节的糯米和鸡蛋,为腿脚不便的抗日老战士送去新轮椅。当县双拥办负责同志去看望他时,他紧紧握住双拥办同志的手说:凌城镇有一位抗日老战士名叫秦志标,前不久生病卧床了,我已为他购买好一个轮椅,现在我生病了,不能前往,委托你们给送去。看望他的双拥办、人武部的负责同志当场就流泪了。在徐州接受一次次化疗期间,躺在病床上的夏爱民,时刻想着还能为军人做点什么?他考虑再三,两次打电话,请求县双拥办的同志联系县红十字会帮他办理身体捐献手续。

2013年1月15日,年过花甲、身患胃癌的夏爱民与睢宁县红十字会签订身后遗体捐献手续,如果哪天自己不行了,愿意将身上好的器官捐给需要救治的子弟兵……

2013年9月,他又获得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第四届江苏省道德模范的荣誉。他参加了在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举行的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颁奖典礼,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在南京参加第四届江苏省道德模范座谈会,受到了省委书记罗志军、省长李学勇的亲切会见。

2014年8月31日,夏爱民同志因病去世,享年61岁。9月3日,市文明办向全市发出关于开展向夏爱民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

游记相册 @motto


游记相册 @motto

李影,女,1981年1月生,江苏徐州人,系来沪农民工。1998年来沪打工,2005年10月至今为上海闸环灵石环境卫生工程有限公司沪太路1170弄(龙潭小区)29号公厕管理员。2011年9月20日,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荣获全国诚实守信模范称号。

几年来,李影同志坚持“热爱本职、礼貌待人;文明作业、规范服务;勤于保洁,加强管理”的职业道德规范,发扬“跨前一步,为民服务”的行业精神。由李影等人创造的“跟踪式”保洁方式已经成了灵石公司公厕管理服务的一大特色,始终保持厕所的干净整洁,没有异味。她对体质较弱的用厕人员坚持做到搀一把,问一声,望一下,送一程,并个人出资购买了各种实用器具用于厕所内,在醒目处张贴“温馨小提示”,使一座并不奢华的厕所处处体现出便民的雅致与体贴。

李影还不断努力学习、敢于创新,具有用户至上的价值观和服务观,她善于思考,主动了解用户需求,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在本职岗位上能以实际行动全心全意为用户服务。为提高服务水平,她坚持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做公厕服务的有心人,主动了解周边居民的需求,营造出独具特色的公厕内外环境,形成了闸北区市容局公厕管理新品牌。2007年3月,当地居民群众联名向该公司致函,对她的服务工作进行了肯定和表扬,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赢得了周围居民群众的高度好评。

李影所在的龙潭公厕被闸北区市容局评为2007年度“十佳文明窗口”称号,同年,她被全总等部门评为“全国用户满意服务明星”。2008年,李影又分别获得了闸北好职工、上海市五一巾帼奖、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等荣誉称号。2011年9月20日,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荣获全国诚实守信模范称号。并且,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农民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游记相册 @motto


游记相册 @motto

王杰(1942年10月-1965年7月14日),山东省金乡县人,中国*党员。王杰从小爱听英雄故事,爱看英雄画册。1957年,大水淹没家乡,王杰冒着生命危险抢救生产队的马匹。1958年考入金乡一中初中部,每星期天回家,都帮助生产队会计算帐。1961年8月,王杰应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济南军区装甲兵某部工兵一连当战士。196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王杰生前是济南军区驻江苏徐州某部工兵一连五班班长。

1963年8月27日,王杰所在部队奉命到河北抗洪救灾,一天夜里,上级命令他们到木料场去抢运木料。场子被茫茫的洪水围困着,必须首先派一个尖兵探出一条安全的路来,大家才能顺利进场。王杰同志抢先要求担负了这项战斗任务。他在齐胸的水中探索前进,好几次掉进没过头顶的深坑。在寻找进出口时,他腿上、手上被在水下的铁丝网划成道道血痕,但为了顺利完成抢运任务,王杰把这一切完全置之度外。王杰这种奋不顾身、迎难而进的精神,使战友们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和教育。王杰用自己的行动实践自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誓言,入伍以后,连续三年被评为五好战士,两次荣立三等功,多次受奖,被评为模范团员。

1964年1月,王杰被提任副班长,后任班长。2月3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们青年人要象疾风中的劲草,岁寒时的松柏,经得起艰难困苦的考验,勇敢地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担。”3月,由于王杰分秒必争,刻苦钻研,考上一级技术能手。他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第一位,任爆破手期间,不浪费一寸导火索,决心“把艰苦奋斗的作风接过来,传下去。”同年9月,家庭再三去信催其回家结婚,王杰因工作需要,再次推迟婚期。

1965年初,王杰其母心脏病复发,他以战备为重,三次推辞连里安排的假期。“哪里有困难,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王杰。”这是一连同志对王杰的评语。冬训中,是他带头跳进结冰的水里打桩架桥;施工时,突然暴发的山洪卷走了物资,又是他第一个奔去抢救;爬高空、钻猫洞进行爆破,也总是他担着风险抢先去装药、放炮;有时发生哑炮,仍然是王杰争先恐后地去排除。

1965年7月上旬,济南军区驻徐州部队拉练到邳州张楼乡,并短时在那里进行各种演练,县武装部受当时热映的“地雷战”影响,利用这个机会,临时组织了民兵地雷班。由于王杰是名优秀的班长,二次立功,又是那时部队战士中很少有的初中生。

出事那天已经吃住在一起给民兵地雷班授课和演示10多天了。1965年7月14日上午,他们进行最后一项训练——地雷实爆,王杰让大家围成一圈,由他做示范动作。王杰不是个粗人,真要出事故也不会在10多天后。但是你不能否认这个事实,那11名民兵是没什么文化整天地里劳动的粗人。地点处在乡政府的街边土路,我们邳州人又密,值学生暑假,看热闹的、过路的,尤其小孩子多。因为我班当地的几个同学也在现场。这又不同于在营房训练,为了安全把所有路口把住不让通行,只王杰一人也根本顾不了。各种一般的地雷教过了,是教后面最复杂的有较长绊线的地雷,具体站着讲的时候外面人都很远。尤其是在最后穿雷管、带引线的细致作业时,不能分散一点精力。他蹲的很近,时间又长,周围12人为了看清就慢慢地围成了里外几层的水桶,还有过路的和图热闹的小孩子。也就是临到万事大吉的时候,那长长细细的引线在拥挤中不知被谁碰了,雷包的引线还在王杰的手里,动与没动只有王杰能感觉到,他要往后一仰肯定没事,但他知道是什么后果,在3秒爆炸的时间内他选择了扑的动作!听同学讲,王杰真是被炸的粉身碎骨,其中一肢飞向空中近20米,和路边的杨树差不多高(20直径),12名民兵全部不同程度负伤,随即送往9里远的县医院。在场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得救了,年仅23岁的王杰却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张楼公社和驻地群众的一再请求下,部队决定把王杰安葬在他牺牲的地方;公社买来最好的楠木,请来当地有名的木匠,为王杰做了一口棺材。

1965年7月16日上午,当地群众为王杰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方圆几十里的男女老少和部队官兵组成了庞大的送葬队伍,一路上哭声震天。

游记相册 @motto

1965年9月16日,某坦克师和徐州党政机关群众7000余人,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根据王杰生前愿望,王杰生前所在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正式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先后发出通知,号召全国军民向王杰学习。

1965年11月,国防部命名王杰生前所在班为“王杰班”。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林彪、朱德、叶剑英、董必武、陆定一亲笔为王杰题词。毛泽东主席的题词是:“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周恩来的题词是:“座座高山耸入云,我们施工为人民。不怕施工苦和累,愿把青春献人民。(录王杰诗)”

1968年,家乡人民为纪念王杰,将其故里花鼓村(另说为华堌村)更名为“王杰村”,并在村东建王杰烈士纪念馆,让子孙后代都由于铭记烈士的英雄事迹。

王杰烈士纪念馆,位于金乡县城北2.5公里的王杰村的东边,占地3015平方米,其中展览面积163平方米,展出了英雄王杰的生平事迹,有文字资料、图画、照片和实物等。1988年1月,经该省政府批准为第一批省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1989年清明节,王杰大理石雕像在县城文峰路和金山街交叉口落成。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2017年12月13日,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到第71集团军视察。视察期间他专门来到集团军某旅,看望了王杰同志生前所在连官兵。他强调,王杰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要求*员都要好好照照王杰“三不伸手”这面镜子。

游记相册 @motto


从中央广场转至左侧。

游记相册 @motto

掌家忠,1930年1月出生在连云港的一个铁匠世家,父亲是远近闻名的巧铁匠。幼时,家境贫寒,无力供其读书,小小的掌家忠就在铁匠炉旁看父亲打铁。耳濡目染,便对打铁产生了兴趣。年岁稍长,即从鼓风、添煤、看火开始学习,继而帮锤、掌钳、淬火试艺。历经数年,技艺日臻娴熟,所制器物既得父亲嘉许,又受客户欢迎,很快成为一名年轻的巧铁匠。

掌家忠1949年参加工作,先组织人盘炉生火打道钉,又积极参与筹建工会。所做工作,无不得到领导和周围人的肯定。新中国成立后,掌家忠进入连云港华兴铁工厂工作。当时,工厂承担了生产水车的任务,他干的是锻工,负责打制水车轴。水车轴是整部水车的重要部件,打制水车轴的工序就成了水车生产的关键环节。然而,由于工艺落后,生产效率很低,紧赶慢赶,一天也只能打25根。这样的进度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眼见着水车轴的打制成了整个生产过程的拦路虎,掌家忠着急了。他这人有个特点,越是遇到困难,就越会想办法。办法还真让他想出来了。通过研究,他发现问题出在模具上,于是着手改造模具。模具改造成功,果然效率大增, 日产量由25个迅速提高到320多个。掌家忠小试牛刀,就赢得一片赞扬声。

1953年,连云港华兴铁工厂与徐州的两家单位合并为徐州铁工厂,掌家忠也从连云港来到了徐州。环境改变了,掌家忠所干的行当没有变,没改变的还有他扎实肯干、刻苦钻研的精神。凭着积极的劳动态度和卓越的劳动贡献,掌家忠很快成为锻工组长。当了组长,他肩上的担子重了,考虑的问题也多了,除了考虑如何改进工艺、提高效率,还得考虑怎样让小组的同志跟他一样为新中国的建设积极工作。当时,解放仅仅3年多,国家还很穷,掌家忠说,咱总不能老这样穷下去,得干!只有劳动才能创造财富,国家才能富起来,老百姓的日子才能越过越好。凭着这个信念,掌家忠带领他的锻工小组,创造了令人称奇的业绩。

他所在的徐州铁工厂,曾一度改名为农业机械厂。1955年,这个厂接受了双轮双铧犁的生产任务,大量的锻工活儿摆在掌家忠和锻工小组面前。从某种意义上说,锻工小组的工作进度,就是双轮双铧犁的生产进度。掌家忠非常清楚这一点,他说,生产任务这么重,咱们不仅不能拖后腿,而且还要当排头兵。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他发挥锻工小组的集体智慧,果断打破常规,在锻制双铧犁深耕齿板和地轮轴卡板等零件的过程中,连续创造和改进工具及操作方法33项。这些革新和改造,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深耕齿板的生产定额由180个提高到1800个,深耕闸销定额由75个提高到750个。双轮双铧犁的月产量也由1500部提高到2800部。1956年,农业合作化进入高潮,双轮双铧犁的生产任务突然增加了十几倍。面对突然增加的任务,掌家忠带领锻工小组的同志们积极学习推广先进经验,同时大胆进行革新改造,使生产效率再次突飞猛进。双铧犁左右粱调直的定额是490个,他们硬是完成了1400个,有的零件生产效率甚至提高了六七倍。

掌家忠怀揣赤诚之心,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为新中国的建设发挥聪明才智,不断革新创造,运用科学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创造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惊人速度和辉煌业绩。他所带领的锻工小组,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改进了383种工具、模具和操作方法。1953年生产出了徐州第一台工作母机——35吨倾斜式冲床;1955年生产出了双轮双铧犁、圆盘耙、中耕器等农业机械。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锻工小组完成了9年的工作量,在1953 年到1959年的7 年间,完成了25年7个月的工作量,从1953年至1965年,共改进操作技术及工卡模具718项,年年月月超额完成国家计划。

徐州第一台5吨机械式汽车起重机,也是掌家忠的锻工小组参与造出来的。上世纪60年代初,全国能生产这种吊车的只有北京,徐州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掌家忠就被重型机械厂派去北京学习,学习回来就动手干,终于在1963年生产出徐州第一台5吨机械式汽车起重机。除了起重机的底盘是由长春汽车制造厂生产的,其他零部件全是掌家忠的锻工组一锤一锤敲出来的。

吊钩是汽车起重机的关键部件,打制吊钩的技术是掌家忠从北京学来的。掌家忠分析了北京的技术,发现还有不完善的地方,就动手进行改进。原来打制吊钩的工艺复杂,刨床刨、铣床铣、砂轮打,既费工时,又费材料。掌家忠改用模具生产,不仅提高质量和效率,还节省了原材料。技术是从北京学来的,后来竟使北京的反过来向徐州学习,再往后,北京和泰安所用的吊钩,干脆就由徐州重型厂来做了。徒弟一努力,反而变成了师傅,他发明的吊钩、齿轮锻造新技术还被推广到全国。

游记相册 @motto

1981年初的一天,掌家忠将一份辞职报告交到机械局党委书记的手上,说:“还是让我回锻工小组吧,那里更适合我。”虽然,局党委书记知道掌家忠对锻工小组有着特殊的感情,但掌家忠的辞职还是让他感到吃惊。这个五十年代的老劳模、机械局党委常委、革委会副主任、锻造厂厂长竟要辞“官”不做回去当工人。这不仅让局党委书记感到吃惊,还立即引来一片热议:“掌家忠把‘官’给丢了。是不是犯错误了,不然咋会撤他的职?”当得知他是主动辞职的情况后,他的徒弟和亲友也很不理解,说:“正干得好好的,为啥下来当工人?你这样一弄,人家会以为你是犯了错误被撤职的。你这是图的啥呀!”掌家忠笑着说:“不犯错误就不能下来当工人?辞职是我自己的主意,我是觉得自己不适合当干部,咱的文化水平低,当领导太吃力。倒不如趁自己身子骨还壮实,发挥我的长项,下到组里再干几年,这样难道不好吗?再说,一个百十人的小厂,五六个头头,都挤在上面干啥?”还有人跟他说:“你都年过半百了,搁领导岗位再混几年算了,还下来出这个力干啥?”一听这话,掌家忠不高兴了,说:“咱*人是为人民服务的,不是混日子的!不论做官还是为民,都是人民的勤务员。需要你做官,你就认真去做官;需要你为民,你就认真去为民。当官为民都是为了建设国家,怎样对国家对人民有利,咱就怎样干。当年我入党时,就是这样想的。”

掌家忠回到生产一线后,仍像以往那样,一点儿都没变,照样甩开膀子跟锻工小组的同志一块儿干。当年8月的一天,厂领导发现加工车间堆着许多16吨汽车吊前别动臂和中后别动臂锻工件没有加工。他也知道,这个部件的加工难度很大,前后要经过9道工序,才能把一个7公斤左右的毛坯加工成2公斤左右的成品。但他更知道,这个部件的加工关涉总装任务的完成。看着大堆等待加工的毛坯,厂领导心里着急,就让人把掌家忠请来。待掌家忠看完整个加工流程,厂领导拿出一个成品说:“掌师傅,我就要这样的。一没图纸,二没模具,我不仅要产品,还得要进度,你得尽快给我干出来。全厂的总装任务能不能完成,就看你的了,行不行?”这位厂领导话音一落,就发觉自己的话说重了,这个要求苛刻得近乎不讲道理。掌家忠也是当过领导的,他非常理解厂领导的心情,就说:“我回去想想办法,保证按要求给你拿出东西来。”

厂领导的要求实在苛刻,掌家忠的回答也显得草率。听起来好像他已成竹在胸,其实,根本不是那回事儿。但是,从几十年的革新实践中,掌家忠似乎发现了“规律”,他曾说过:“越是困难的时候,越会有奇迹出现,困难里面就藏着窍门儿。有了困难,你就得想办法解决,这样想,那样想,想着想着办法就想出来了。当然,也不是一下就想出来的。只要你一心一意想着工作,想着国家还很穷,我们得干,你就能想出办法来,就能把工作干好。”

掌家忠回去以后就连夜钻研起来。家人都睡下了,他还趴在桌子上画来画去。这个只上了三个月识字班的铁匠的儿子,硬是靠自学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知识,不仅能阅读,还能识图和画图。这些知识,都是人家休息他不休息,人家睡觉他不睡觉,利用一点一滴的时间刻苦学习积累起来的。现在,为了解决生产上的难题,掌家忠又挑灯夜战,钻研起来。一个方案不行就换一个方案,这个思路不通再换个角度继续想,终于让他想通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有了。他用翻印的办法,将两个弯头处做出模具(中间一段采用自由锻)。四五天后,他拿着改进好的产品去加工车间征求意见。车间主任满意地连连点头,说:“这可解决了大问题。生姜还是老的辣呀!”每个别动臂的加工原来要费9小时15分钟,改进后只需1小时45分钟,工效一下子提高4倍多。用料也由原来的7公斤左右降到2公斤左右,每台车可节约钢材20多公斤。同时,抢回了时间,保证了16吨汽车吊总装任务的完成。

从1949年参加工作,直到1991年退休,42年间,掌家忠大部分时间是在锻工岗位上度过的。 在这平凡的岗位上,这个平凡的工人、普通*员却创造了不凡的业绩。他的发明创造成就和无私奉献精神获得了广泛认可。先后22次获得全国及省、市劳模称号。连续4次当选市人大代表、1次当选省人大代表、1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还曾被选为党代表出席徐州市和江苏省党的代表大会。1959年9月,掌家忠小组被授予“全国先进班组”称号, 掌家忠光荣出席了全国群英会。掌家忠小组的事迹被收录在《全国群英会机械系统先进经验汇编》中。掌家忠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还曾应邀参加前苏联“十月革命”42周年观礼。他还有个“常胜将军”的特殊称号。这个称号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是说他曾22次获得劳模称号;二是在以推广新技术为目的的全国巡回锻造技术比武中,他每战必胜。

2013年,掌家忠被评为“徐州好人”。几十年来,他无数次接受采访,每次他都会说:“这要归功于党,归功于国家。”2014年“五一”期间,在子房小区一所简陋的居室里,面对采访人员,他还是那句话:“这都归功于党的培养。毛主席说了,我们的地方很大,但是还很穷,我们要改变这个面貌。改变面貌靠什么呢?要靠科学技术。我别的本事没有,就这点儿能耐。我家祖祖辈辈打铁,旧社会人家看不起。到我这一代,赶上了好时候,咱能不好好干吗?不好好干国家怎能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

游记相册 @motto


游记相册 @motto

渠立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江苏农林系统先进人物、省感动农民十佳农技推广人物、省测土配方施肥先进个人、省五一劳动奖章和省十大杰出科普人物提名奖等荣誉称号获得者。2014年7月14日早6:39因抢救无效病逝于丰县人民医院,享年50岁。

渠立强1964年出生于一个名人辈出、先进人物辈出的古老城市:刘邦、萧何、李卫故里——江苏丰县。1988年7月江苏农学院毕业,1997年6月入党。1973年9月至1978年7月在丰县张五楼乡渠集小学就读,1978年9月至1981年7月在丰县张五楼乡刘老家联中就读初中,1981年9月至1984年7月在丰县华山中学就读高中,1984年9月至1988年7月在江苏农学院农学专业就读,1988年7月至1989年6月在丰县棉花原种场任农业技术员,1989年6月至1994年9月在丰县农业局任助理农艺师,1994年9月至2000年9月在丰县农业局任农艺师、土肥站副站长,2000年9月至今在丰县农业委员会任高级农艺师,土肥站站长。

渠立强在土肥岗位上,20多年如一日,爱岗敬业、刻苦钻研、脚踏实地、任劳任怨,为全县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2006年因患肾癌切除了一个半肾,2011年又切除了仅剩下的左半肾,6年,就是这样一个肾癌患者,恪尽职守,以惊人的毅力与生命赛跑,一心扑在农技推广事业上,主持举办测土配方培训班和技术讲座206期次,科技大集140余场次;完成国家农业部、省农委8个试点项目,2项获省部级奖;参加制订省市行业标准8项并已全部发布实施;主持申报省重大专项科研课题3项,10多篇论文参加省级学会交流并获奖。渠立强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多次得到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获得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江苏农林系统先进人物、省感动农民十佳农技推广人物、省测土配方施肥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荣获省五一劳动奖章和省十大杰出科普人物提名奖。

由江苏省委宣传部、徐州市委宣传部、丰县县委、县政府和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江苏泰极影视传播有限公司联合筹拍的电影《渠立强》,经过前期各方精心筹备,2012年11月11日在丰县举行了开机仪式。

电影《渠立强》以渠立强为原型,主要反映他参加工作24年来,辛勤耕耘在土壤肥料和农技推广领域,成为农民喜爱的“土专家”;罹患肾癌双肾切除,仍奔走在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科学种田,靠透析维持生命,依然与时间赛跑,坚持工作。他坚守平凡、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事迹,感动了农民、感动了社会,是基层农技人员的楷模。通过电影,让广大观众感受到基层公务人员的无私奉献精神,体现基层农技人员的奉献精神和崇高灵魂。

游记相册 @motto


游记相册 @motto


游记相册 @motto

当代愚公,他让石缝里长出森林

2012-10-15 新华报业网-新华日报(南京)

继荣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后,两个月前又喜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这让头顶重工业基地和煤城两个“黑锅盖”的徐州人喜出望外。这座被几百座石质荒山包围的“石头城”,如此巨变的背后,“石头缝里绣出森林”的奇迹着实让人叹为观止。而探寻、见证这一“奇迹”,便有了对徐州一位不寻常的荒山植树老人刘开田的探访。

61岁立下“百年承诺”

记者日前一路颠簸,来到距徐州市区30余公里的吕梁山区的铜山区伊庄镇吕梁村,只见刘开田老人开荒造林的徐山,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格外生机盎然,山脚下的冬桃已经挂果,小路边的辣椒、瓜果蔬菜长势喜人。

没等记者走近山下老人的小屋,老人已蹒跚着走上前来打招呼。这让镇宣传委员陆静喜出望外,她告诉记者,前两个月老人一场大病不轻,她来几次看望,老人总没能下床。        今年已86岁的老人寡言少语,头上戴着帽舌已断裂的布帽,一身破旧的夹衣布袄,脚上两只不同颜色的布鞋都已脚趾出洞。记者跟随老人走进院内,只见屋内屋外到处都是杂物、农具,堂屋中支着半尺来高的板床,旁边的一间屋里圈着一只母羊和刚生的两只小羊。难以想象,老人在这个虽已几经“改善”的环境里整整生活了25年,而在这25年里,他硬是让脚下的石头缝里长出了一片绿色树林!

要上老人的山,至今依然没有什么路。村支书刘广明领着记者钻着树空,顺着乱石丛往上爬。指着遍布全山已有手腕粗的侧柏,刘支书自豪地介绍:“这就是刘开田25年前种下的树苗!”

吕梁村有大小几十座光秃的石头山,常年飞沙走石。为此,政府多次动员群众承包荒山,无人响应。1987年12月,刘开田老人挺身而出,与村里签约包山,而且一签就是100年。“愚公能移山,我定能绿山!”那一年,老人已经61岁。

听说刘开田签了合同,全家老少六口人,五口人都反对他做这“傻事”。可刘开田第二天一大早背起半袋子玉米面,手提一口小铁锅,拎起铁镐就上了山。他先在一处避风的山坡,用石块垒起一间二三平方米的小窝棚,三块石头支起锅,方园几百亩的徐山从此成了他的家。这一离家,他就再也没有下过山。

“咱这里的山都是大青石,坚硬无比,只有石头缝里夹藏着零零星星的碎土,保不住土,留不住水。”刘广明使劲踩了踩脚下的石头说,“为了能种下树,刘开田用铁镐凿开石缝,把一块块乱石从坑里拣出来,再把石头围成一圈,筑起‘鱼鳞坑’,然后从山脚下背土,把一个个鱼鳞坑填满。”

就这样,冬去春来,刘开田总是从早干到晚,渴了喝口山沟里的水,饿了啃几块干馒头,夏天虫子叮,冬天风刺骨,白天黑夜连轴转,这一转就是6年。6年时间,老人凿石挖坑用坏铁锹、铁镐、铁锤50多把,鞋磨透了80多双,硬是在600亩石头山上挖了13万个鱼鳞坑,栽下13万棵松树苗。一片光秃秃的荒山,从此有了绿色的希望。

25年没离过山林一天

直到1994年,当地村民倪凤堂投寄的一篇“老愚公刘开田承包荒山一百年”新闻稿,才让刘开田的事迹开始为外界知晓,倪凤堂也因此成了与刘开田常来常往的朋友。听说记者来探访刘开田,他特意赶来,带着记者来到山坡上一道道碎石垒砌的石墙前,讲述老人守护山林的故事。

倪凤堂回忆说,刚栽好的松柏苗子只有四五十公分高,这时若被羊吃了树头,这棵树苗就完了,因此老人整天在山上转。一个人吃住在荒山野岭,最大难题就是人和小树都需要水。树苗一缺水,老人就到山下沟里挑水,挑一次水来回要个把小时,一趟挑两桶水只够浇十来棵树,因此老人总在不停地担水、浇树。为减少水土流失和防火,老人还尝试了一种“笨办法”:用石头垒砌一米来高的石墙。一天垒一点,10多年过去了,他在山上竟垒了几百堆,长达2000多米。

刘开田老人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人们。1998年春,镇政府特意在山脚下给老人盖了2间瓦房,老人很感动,在院里种了菜、喂了鸡、养了羊,生活可以自给了,看护山林也更加精心。看着山在变绿,树在长高,家里人也改变了对老人的看法,儿子扛锹提桶上了山,出嫁多年的女儿也领着全家人来增援,连左邻右舍的亲友们也都赶来帮忙。不久,老伴索性把家搬到山上来了。有老伴做帮手,老人干得更起劲了。

就这样,整整25个年头,包括每年春节,老人一天也没有离开过他的山林。如今,小树长大了,老人也老了,行动已不那么方便,但他告诉记者,自己还是那个习惯,每天早晨围山转一圈,看看他亲手呵护大的一个个心爱的“孩子”。

倪凤堂告诉记者,老人在石头缝里种下的这13万棵树苗,成活率竟高达90%以上,而且25年来没有发生过一次火灾和虫害。

只为山野披绿石头欢唱

刘开田老人的儿子刘继忠也已六十出头,父子俩如今一起守山。刘继忠告诉记者,去年三月他母亲去世,父亲特意把母亲埋在了山上。父亲虽然很倔强,但这次对父亲打击很大,平时话更少了。今天六七月间,老人生了场大病下不了床,在当地领导关心下,镇里免除了他的医疗费,帮他挺了过来。镇宣传委员陆静介绍说,除办了低保、养老保险等,镇里还和医院说好,“刘开田看病不要钱”。

一旁的村支书刘广明告诉记者,刘开田每年只能从树上打一些松子,卖上千把块钱;近几年和儿子在山脚下种了些花椒树、桃树和中药材,收入也很少。即便这样,老人也从没卖过一棵树。虽然赚不到钱,但老人造福子孙的行动已感染了周边的群众。在他的带动下,如今村民们积极进山造林,整个吕梁村已有33座山头被承包植树。

刘开田老人英雄般的壮举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老人先后被授予“省劳动模范”、“全国优秀乡村护林员”等光荣称号,还登上了“中国好人榜”。今年3月,老人被评为十大感动徐州新闻人物,颁奖词是:肩挑沉甸甸的梦想,手栽未来和希望,只为山野披绿,只为石头欢唱。

与老人告别,只见他又坐到了山脚下他亲手垒砌的石墙上,像一座雕塑,更像是山林的守护神。

游记相册 @motto


游记相册 @motto

一位老人说,他到了哪儿,都巴望哪儿好, 他坚持做好事善事。你能想到吗,一位年逾八旬普普通通的农民以什么为乐、为荣?他以做善事、做好事为终生之乐!心里装的是别人之困,手里帮的是他人之难。

这位老人叫张广之,家住睢宁县官山镇张集村南一组。86岁的老人四十多年如一日,省吃俭用,乐善好施,好事做了不计其数。周围十里八村提起张广之老人没有人不知道的,都称赞他是一位活着的“老雷锋”,是一位令人敬重的好老人。张广之的家乡有一条老睢河,南岸安徽省,北岸江苏省。为方便两岸百姓往来,1995年,张广之买回了几块水泥板,开始在河上搭建简易桥;2008 年6 月,老人用积蓄给这条河修起了一座石头桥;2009年前,张广之将一条近1500米的土路铺成了砂石路;2012年前,张广之被评为“睢宁人民好榜样”,政府奖励给他20万元奖金,他全部用来修了一条1000多米长的水泥路。他被评为“第五届感动徐州十大年度人物” 、 荣获“江苏省道德模范提名奖” 。

一个人做点好事不难, 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以做善事、好事为终生之乐!这位老人叫张广之,家住睢宁县官山镇张集村南一组。这位老人几十年如一日,省吃俭用,乐善好施,好事做了不计其数。在周围十里八村提起张广之老人没有人不知道的,都齐声称赞说,他可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好人。张广之是一盏点亮的灯,为别人照亮前行的路;张广之是一块铺路的石,在崎岖中为他人架起一座通畅的桥;张广之是乡间一棵高大的树,82岁的年轮上,刻下的是义动乡亲、情感星月的善举。他用八十二年如伞的绿叶,给经过的人八十二片清凉。而对他自己无私的奉献,总是笑在其中,无怨无悔,他说他活到一百岁,好事做到一百岁。张广之老人年轻时候先后在本县及泗洪一带以摆渡为生,长期与船结下了缘。

1974年他回到老家张集村,在张广之住处南侧有一条宽约25米的河,叫濉河,就是这样一条河天堑似的阻断了苏皖两地父老乡亲的出行和来往,张广之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他和家人商量决定买一条小船来方便群众过往,当时没钱买船,他就把家里的猪和鸡卖了,凑合凑合买了一条能乘坐两三个人的小船,从那时起,他就每天无数次地摆渡来摆渡去, 免费运送沿河两岸的父老乡亲,张广之免费运送从来不嫌麻烦,即便是正在吃饭的时候只要有人喊过河,他就立马放下饭碗去给村民义务服务。用小船摆渡既不方便也不利于车辆通行,于是张广之又想到了修桥,1994年,张广之卖了一头猪,又借了几百元钱买来了石头、水泥、黄沙、楼板,修了一个简易桥,临时方便群众行走,由于人来人往,加之通行车辆多,桥面损毁严重,有几次他亲眼看到有的群众一不小心掉进了河中,上学的孩子摔断了腿,这更进一步刺激了张广之老人修建大桥的决心,可是修建大桥需要大笔资金,钱从哪里来?张广之老人共有五个儿子两个女儿,平时都很孝顺,不管老人缺不缺钱花,子女们都能及时送来生活费、养老费,为了建桥,他一个一个给孩子们打电话,说我要修桥钱不够了,你们都得拿点出来,权当是给我看病了。为了遂父亲的心愿,让他高兴,子女们纷纷掏钱,最多的一个女儿掏了7000元,加上老人近六年来省吃俭用积攒下来儿女们给的养老金,总共凑够了3 万元,然而还差1万元怎么办?张广之就四处找人借钱,乡亲们都被老人无私的义举所感动,一位走街串巷拾破烂的老人也送去了100元,这让身处困境中的张广之感动地落下了眼泪,更加坚定了他修建大桥的决心和信念。

2009年6 月,历经千辛万苦,历时3个多月、投资近4万元的苏皖便民桥在张广之和乡亲们共同努力下终于建成通车,桥通了,人乐了。然而,这一次张广之老人真的累倒了、病倒了、伤倒了,直到现在,老人的右胳膊因修桥被石头砸伤未愈,不能着重,时而疼痛发作。桥修好了,然而村庄的路又太难行了,一遇有阴雨天气,尤其是老人和孩子们不是滑倒就是跌倒,这让张广之老人心里很难过,怎么办?修路。

2010年6月,张广之老人在家装起了病,在外地工作的儿女们听说父亲有病,赶紧往家里寄了钱,这下张广之老人乐了,修路的钱有了,可是这些钱还不够,怎么办?老人干脆把家里的树木、羊变卖了,老伴为了支持张广之修路,甚至把家里鸡下的蛋偷偷拿去卖了,就这样,东挪西借,又投入了2 元,把庄子东西、南北两条1000多米泥泞路硬是修成了沙石路,为了减少修路开支,老人自己骑车外出10 多里路联系石料、石灰等,为了节省运费,张广之和老伴顶着炎炎烈日,拉着平板车从黄圩街一步一挪的拉运水泥管子,一路上要歇上七八次才能拉到家。一位搞运输的个体户看到了十分感动,说料子我来给你拉,工钱我一分也不要。为了修桥、为了铺路,如今张广之老人还欠下了1万多元的外债,有人问他:你这样一味地做好事图个啥?老人说:既不图名也不图利,图的是方便群众,图的是大伙儿平平安安。图的是看到这些我心里踏实高兴,这就是我晚年追求的幸福!

当媒体记者闻讯要采访他时,他说:别采访、别采访,我做的只是一点点平平凡凡的小事而已。记者前去采访张广之老人,在张广之修建的桥头上,恰巧遇到张集村村民侯建民从附近的小宋庄回来,他告诉记者说:以往到冬天过河得绕十几里路,现在张广之老人给建好了一座桥,方便多了,不用再绕了。牛俊生是小宋庄村民,对这座桥给他带来的便利更是深有体会,他说他是做水果生意的,没有这座桥之前,他只能在本村里销售,有了这座桥他可以做起跨省生意,收入明显提高了,真是要感谢这位老人家啊。而张广之老人听说后却淡淡地说,这不是什么大事,前庄后村的,人老几辈子谁没做过几件好事啊,做几件好事能有人记着,这就行了,一辈子也就没有白活了。生命不息,奉献不止,这就是张广之老人人生的真实写照,用他的心灯照亮了大家,用他的行动影响着大家。张广之助人为乐的感人事迹先后被许多媒体多次予以大篇幅宣传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2011年4月,张广之获徐州市第二届道德模范提名奖,这是睢宁县唯一获此荣誉的好人。

游记相册 @motto


游记相册 @motto

好人还有很多,只能看到这里了。

游记相册 @motto


游记相册 @motto

八月底的天,依然很热,真的心疼导游姑娘,辛苦了!

游记相册 @motto

临别,再看一眼由五颗心形建筑组成的“爱心”标志。

祝愿天下所有好人一生平安!

motto的游记列表
微信扫一扫,免费获取9000景点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