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景点大全 >驴友游记 >碧波流烟的旅游空间> 少女峰与因特拉肯小镇

少女峰与因特拉肯小镇

2022-10-18 20:11:26 碧波流烟 阅读:1100 积分:2000  

       

        已经是2015年7月30日下午6点30分,我们离开卢塞恩市,这里属于瑞士的中部偏北的四森林湖地区。我们要向南走,目的地是在图恩湖和布里恩湖之间的因特拉肯。说起这个阿尔卑斯山下的瑞士小镇因特拉肯,我这是第二次光顾它了。2009年6月6日我来过一次。要说我两次来瑞士,重复的地方就只有这个小镇,因为上次来的路线与这次完全不同,只有这个小镇是两次路线的交汇点。人们总喜欢将两次经历进行比较,就像再婚的女人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现在的男人与她原来的男人进行比较一样。那次我们是从奥林匹克总部的瑞士洛桑来到这里,中途还参观了一个位于蒙特勒的西庸古堡,休息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从旅馆出发,直接到因特拉肯火车东站,乘坐带有小齿轮的小火车爬上了少女峰。那回经历了一次不折不扣的六月风雪天,冻得索索发抖。这次是艳阳高照,从卢塞恩市过来,途中也休息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仅赶了1个多小时的路程,就直接到了一个缆车站。

        这个缆车站可以观看少女峰东侧的海拔为2971米的Schilthorn峰。缆车站的海拔约有千余米,在缆车站周围就能清晰地观看雪山风景。这里离东线火车中转站劳特布龙嫩(Lauterbrunnen)还有一段距离。我记得6年前我们已经登上了海拔为3454米的小少女峰,因此这一次我想体验一下从山下徒步登上雪山的感觉,因此没有跟缆车的索道上山。

       我写这篇游记的时候,听说一个网络机构评出世界上最适宜养老的国家,瑞士排行第一。因此也想将两次来因特拉肯小镇的路途风景介绍给读者。

       这是旅游车离开琉森湖约20分钟拍摄到的一家农舍独门独院的住宅小楼,看上去无论是牧场还是耕地,无论是小楼还是它周围的灌木、小树,还有远处的树林,显得都比较和谐地组合在一起。让人有一种宜居环境的感觉。

      拍摄这一张图片的时间已经是第二天(7月31日)上午8点38分,天气晴朗,阳光明媚。看到这么好的天,我又有点怀疑自己不上山的决定是否恰当,会不会失去一些拍摄美景的机会。这应该是一个村庄,湛蓝的天,可惜没有白云点缀。中间最扎眼的房屋的式样有点新颖别致。农业机械化翻耕的耕地硬是比人工整理的要强,既不费力还整齐划一,清爽美观。再过一小时,我们就要到因特拉肯的索道缆车站了。

       越是离少女峰近,越让我想起6年前来小镇登少女峰前后的一些情景来了。首先想到的是从洛桑出发所到的第一个景点,即位于日内瓦湖畔蒙特勒市东郊的西庸古堡。据说那座古城堡建筑在日内瓦湖很深的湖底,其实我理解就是城堡的基脚打在很深的湖底,让这座有700年历史的城堡看上去像是漂浮在湖面上一样。

      这地方位于圣伯纳德山口通向意大利古道的咽喉要道上,就像是我们上一篇介绍过的莱因河中的关税岛(鼠岛),这里中世纪也曾经作为对来往的商人,马帮进行收税的要塞。这是一座具有代表性的瑞士古城堡,它包括众多的迷宫样的房间和通道,庭院、厨房、贮藏室、大厅、城堡主塔、瞭望塔和监狱等一应俱全。

      它内部的监狱因全部由岩石砌成,特别坚固,因而也特别出名,那些年最多时曾经监禁过200名可怜的囚犯。其中最有名的囚犯是1532年因主张日内瓦独立,意欲推翻萨瓦大公统治,事情败露而被捕的圣维克多修道院院长博尼瓦尔。他被关入地牢四年之久,与他关在一起的还有他的最终被折磨死在他身边的两个弟弟。直到1536年瑞士人攻占古堡,才将他释放。英国诗人拜伦参观古堡时,听到这悲惨的故事,感慨系之,写下感天动地的长诗《西庸的囚徒》:“我的头发已灰白,但不是因年迈,也不是像某些人那样骤然恐惶,一夜之间变得白发苍苍;我的肢体已经佝偻,但不是因劳累,漫无尽头的歇息耗尽了活力,是地牢的囚禁把它摧毁。因为我一如其他的死囚犯注定与明媚的天地绝缘,身上戴镣铐,门上有铁栏......”这些描写使这座古堡的知名度大增,让它跻身于世界十大古堡行列。

      上次,也就是当地时间2009年6月6日上午10时15分,我在瑞士因特拉肯火车东站乘坐陡坡齿轮小火车直接上了少女锋。那次天公不作美,导游也没有强调需要带很多衣服。我就穿着照片上的这一身单薄的衣裳,一下子置身于少女锋风雪弥漫的峰顶,扎扎实实地体验了一回寒冷的滋味。

      少女这个名词对于人世间情感来说,是包括深潜在人们心底里的一切纯真、善良、圣洁、清秀、漂亮、温情、博爱等一切美好事物总的象征。在我国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有个双乳峰景区,那景区的名称与人们实际看到的景像非常相似,双乳峰的外形相当逼真。如此说来,坐落在瑞士因特拉肯市正南二三十公里处的阿尔卑斯山的少女峰,无论从那个角度观察,都难以从峰峦的外形或峰顶形成的冰川的走向上联想到少女整个身姿或其身体的某个部位。人们一般是这么描写它:“少女锋海拔4158米,横亘18千米,宛如一位少女,披着长发,银装素裹,恬静地仰卧在白云之间。”噢,原来少女锋只是一个人们心目中对于该地延绵起伏的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峰峦的一种美好的赞誉或憧憬而已。既然给了这些山峰这么美妙的名字,一定就少不了美丽的传说。瑞士确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说是天使来到了人间,在一个醉人的山谷里居住,还让它长満鲜花,铺上绿色的绒毯,在上面点缀着一片片森林,还镶嵌着日光或月光下都会银光闪烁的珍珠项链。天使甚至还为它许了愿,说是从那时起,人们都会来欣赏它,赞美它并爱上它。这座让天使心醉的山峰,就是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脉的最高峰之一的少女峰。也有人心直口快,就说阿尔卑斯山脉此处的山顶常年积雪,山上又经常被云雾笼罩,很像一位羞怯的少女,不愿随便露面,因此叫少女峰。更有趣的说法是旁边一个艾格峰看上了这位“妙龄少女”,但中间隔着个僧侣峰,一直阻止他们相见,因此叫它少女峰。民间的传说,你听着就是,不必当真。但瑞士人将此少女峰看得很娇贵,早年的登山爱好者以征服它为荣耀。被称为瑞士铁路之父的盖尔.捷勒工程师更是不甘寂寞,硬是将瑞士发达的铁路建筑技术发挥到了极致,花了16年时间(1896年--1912年),修成了直接通往少女峰顶的全欧洲最高的铁路和火车站。从因特拉肯小镇经西线的格林德尔.瓦尔德((Grindelwald))车站和东线的劳特布龙嫩(Lauterbrunnen)车站,分别乘坐的黄皮车厢列车至最后的中转站克莱纳.谢德格(Kleine Scheidegg)车站,换乘成红皮车厢结构的更加坚固的齿轮铁轨火车,爬上更加陡峭的山坡,逐渐到达少女峰终点站。 

       这里是我们从海拔567米的因特拉肯东站出发后不久拍摄的一张窗外风景照片,天气不好,湿度很大,山上已经被厚厚的云层覆盖。但这少女峰下树木茂盛,植被呈现深绿色。外面正下着小雨,窗户上有水滴和流下的串串水珠。

      这大概是经过的小站,越过齿轮列车顶往上看,凹凸不平的山坡上点缀着的牛栏屋分外醒目。下面好像是种植蔬菜的塑料大棚,显示来这里旅游的人数较多,后勤供应一定得跟上。

     从对面山坡上的列车下山的坡度看,总个齿轮轨道列车爬坡的坡度之大,从这幅图里可见一斑。 

     从这张照片里清楚地看出我们是从东线上山的,照片右边那所褐色的房屋第二层的几个绿色窗户之上,悬挂着的站牌就叫劳特布龙嫩(Lauterbrunnen),车站挂钟的时间指向当地时间上午11点10分,我这里还收集了一张我同行的朋友的照片,拍摄的也是这个车站,时间是下午4点40分。说明我们那次上山下山都是走的东线。国内的6月上旬,应该说中进入了初夏季节,但阿尔卑斯山下的铁路中转站劳特布龙嫩,仍然是寒气逼人。小镇火车站里我们见到图片左侧的一对老年夫妇和右侧一位白发老爷子,都穿得比较厚,远处那位白发老头好像还比较怕冷的样子。

       我们平时叫它因特拉肯,其实这是音译,拉丁文的意译是两湖之间的意思。这图片是一幅在火车站随处可见的与指路牌连在一起的宣传广告画。上面用各国文字写的欢迎词,并标明了因特拉肯与阿尔卑斯山最迷人的山峰之一的少女峰的密切关系。这是一张少女峰的平面模式图,显示因特拉肯东站海拔是567米,我们刚 看到的劳特布龙嫩(Lauterbrunnen)车站海拔是795米,东西线之间的交汇点的克莱纳.谢德格(Kleine Scheidegg)车站海拔是2061米,齿轮火车的最后一站,即小少女峰(Jungfraujoch)山内的车站,是海拔3454米。从这个图上看,几处缆车有的仅达到1391米,有几处高的也才到达2168米和2230米,最高的缆车就是我们第二次从劳特布龙嫩以上出发,也才达的2971米Schilthorn峰。我就是看了这幅图才决定第二次不乘坐缆车,而是步行考察少女峰下徒步旅行者的足迹的。

       这是齿轮轨道列车离开海拔795米的劳特布龙嫩车站后拍摄到的沿途风景。太阳顽强地想从厚厚的云层中射向大地,山上的植被也渐渐发生了些微变化。由深绿色变成了金黄色。树木渐渐变得稀疏,没有山下那么茂密了。接近海拔1000米时,还能看见路边的野花。 

       说是说火车,实际上用的是中间有齿轮的三轨电力机车。刚才说的东线和西线的几个车站即换乘站。上山的路线总共才52公里,却有2887米高的落差,因坡度太大,有的地方达30度,因此只能用齿轮轨道才能将小火车送上山去。登山之旅分为三段,分别属于三个私营铁路公司,铁路的轨距都不一样。经过少女峰下层铁路(BOB)、少女峰中层铁路(WAB)和少女峰上层铁路(TB)三段的接力作用,和三段铁路的各自机车引擎相连的齿轮恰巧咬合轨道中央的齿轨,最后将旅客送往位于少女峰旁,海拔3454米的小少女峰(Jungfraujoch)车站。这里有“欧洲之巅”之称,是欧洲最高的火车站。

       由克莱纳.谢德格(Kleine Scheidegg)车站出发后不久,我们即进入隧道,这坚固的花岗岩隧道虽说仅长7公里,坡度却有25%。据说隧道有百分之75%的路段是在冰河下面的隧道崖壁里通过的。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还有一些工人因上世纪初简陋的施工环境和条件而殉职。齿轮轨道列车在3000米海拔的中途停靠2次,时间很短。我就利用这短短的间隙拍摄下这张照片。文字不懂,但旁边的坚硬岩石能够感觉得到。我16岁下乡当知青,挑过洞庭湖的防洪大堤,为了一年的烧柴而进过属于东洞庭湖的漉湖砍芦苇,经受过繁重体力劳动的艰辛磨难。因此也为百多年前的体力劳动前辈们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肃然起敬。看到这些坚硬的岩石,我又想起知青时期那段辛劳的生活经历。因此,对于少女峰山顶的豪华活动场所,如“冰之皇宫”、餐厅、邮局、研究站、电影院、商店总提不起很大的兴趣。虽然穿着单薄,还只想找到通往外面的隧道,看看少女峰顶真正的冰雪世界。

       这是一张从齿轮火车最后一站的隧道走出来,在风雪中强打精神让人拍摄的纪念照。我活到57岁了,还没有在6月份在这么高的山上经受这么冷的天的考验。虽然冷得发抖,但心里还是顶高兴的,那表情可不是装出来的,因为少女峰的名气实在太大,这海拔3450多米的高山白茫茫一片雪景也不是随便可以见得到的。当初人们为了体验这一刻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上个世纪初的铁路建筑先驱们就是为了拉人上山看风景,花费了那么多时间,付出那么多艰辛才修好这条特殊的三轨铁路。我要是不珍惜,真是太不应该。

       这次登上少女峰,我们同时参观了阿尔卑斯山中长达23.6公里,覆盖面积约117平方公里的阿莱奇冰川。冰川又叫冰河,阿莱奇冰河也是阿尔卑斯山中最长的冰河。冰河是极地或高山地区地表面多年来存在的并具有沿地面呈现运动状态的天然冰体。我是个湖南出生湖南长的南方人,对冰只是怀着好奇心。大概知道冰川是因为长年的积雪,经历了压实和重新结晶,以及再冻结等成冰作用形成的。冰川尚具有某种形态和层次,可以在重力和压力下,产生可塑性流动或块状滑动,它是地球表面取之不尽的淡水资源。最开始的冰川冰是乳白色的,经历日久天长之后,冰川冰变得更加坚硬且致密,慢慢地演变成晶莹剔透的略带一点蓝色的像水晶一样的老冰川冰了。照片中这冰河中开凿出来的隧道四周显然是带有淡蓝色的老冰川冰。人们对于雪山总是怀着某种神迷感,也很注意雪线的位置。所谓雪线即常年积雪带的下界,学术上讲是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我们进入的小少女峰显然是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的雪线以上地区,这里的降雪逐渐积累,形成常年积雪,进而转变成粒雪和冰川冰。雪线以上的区域里,从天空降落的雪花和山坡上滑落下来雪,很容易在盆状的地势较为低洼的地方聚集起来,这即是被称之为冰川摇篮的粒雪盆。而山岳冰川从曲雪盆里流出来的舌状冰体,即被称之为冰舌。

       我在旅行或外出时候,有时也会无意中被旁边人高谈阔论的话题所吸引。如今年的清明节扫墓,我正在岳父岳母的坟前点蜡烛,隔着两个墓碑的一群扫墓人中有一位五十来岁的妇女,刚走近他们家亲人的墓碑,就用手拍着墓碑上的照片大声说:“爸爸,乖啊,爸爸乖,爸爸听话,我来了!”其话语之清晰,言语之亲切,感情之真挚,能让每位听到的人为之动容。记得2009年6月6日,我们正在冰川隧道里参观时,隔我们很近的一群游客中有一位山西口音的中年男子,正在讲述上个世纪初,在阿尔卑斯山上,有几位不幸被雪崩埋葬的登山队员的故事。这位男同胞绘声绘色,表情丰富,山西口音滑稽且耐听,很快就引起我们的注意。他说那次的登山队员里,有一位幸存的地质工作者,除了惊魂未定,除了悲痛惋惜之外,他还预言在四十年后,这几位不幸的同胞的遗体会在冰舌前出现。山西人说,这位预言者大概是一位专门研究冰川的科学家,他是根据这几位同伴失事的地点,被埋葬在冰川的粒雪盆离山坡边缘的距离,以及冰川年平均移动的速度来判断的。不出这位冰川科学家所料,43年后,几位不幸者的遗体在山坡边缘流出来的舌状冰体(即冰舌)里出现了。有趣的是幸存者经历岁月沧桑,已经十分苍老,但逝者却因为时间凝固在那一刻且被冰冻保存而显得十分年轻。当时他讲得眉飞色舞,故事情节怪异动人,几个专业词汇如冰舌、粒雪盆、雪线等,被他的如簧之舌描绘出来,我们似乎也能够听得懂一个大概。记得回来上网,最想要查的就是冰川学里面的这些个词汇。

       在这冰河里面长长的隧道旁边,安排了一些专供人们欣赏的冰雕作品。下山的路上,所见到的雪线以下地区冰雪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小,取而代之的却是越来越多的绿色植被。越接近山下,冰雪不见了踪影,绿色的草地上鲜花在向我们点头微笑。雾也越来越稀薄,居民的住宅楼房和棚舍显示它们清晰的轮廓。 

       这是一幅接近因特拉肯的山野图,随着海拔的降低,春末夏初季节的景象越加浓郁。这幅图因拍摄角度的原因,山像是倾泄至地面来一样,缥缈的云雾和错落有致的民居,加上茂盛的树林和花草能让人想起唐朝诗人杨巨源在《长安春游》里面的“茏葱树色分仙阁,缥缈花香泛御沟。”诗句来。就这样,我们像乘坐着童话故事里面蹦蹦跳跳的小列车,它让我们在短短的几个小时内经历了一年四季气候和景色的变化。

      数年前,我刚从少女峰回来时,曾杜撰过一篇《风雪弥漫少女峰》的散文,为了不与那篇文章冲突,因此这次采用的文字和图片都与那次不一样,以示区别。记得那次参观了少女峰后,当天下午即乘大巴再次回到苏黎士,到达苏黎世的时间已经傍晚7点。

       据说那天(2009年6月6日)正好是苏黎世的大街上举行了至少有5万人参加的一年一度的欧洲同性恋者“骄傲”大游行的日子,还听说两个月前刚刚上任的苏黎世同性恋女市长科琳·毛赫也参加了游行并发表了演讲(这张照片引自“华人同志综合门户”淡蓝网)。可惜这场热闹我们没有赶上。最近国内一些网站纷纷发表文章,对男性同性恋者的妻子,给予了深切的同情,称她们为所谓“同妻”。有位同妻诉说,丈夫都没有看到过她脱衣服的样子;说在我国同妻这个特殊身份的群体隐秘而庞大。据说我国大陆大约有1600万女性嫁给了同性恋或双性恋男子,她们中大部分人大多经历过所谓“菜刀和膝盖”的严峻考验。为了保持家庭的体面,个别男同性恋家庭的婆婆甚至跟媳妇说,“你可以出去找男小三,生的孩子我们也认。”看来,无论社会接纳不接纳同性恋,出现在同性恋家庭中的传统意义上的家庭、传宗接代、长辈晚辈的责任等这些概念,都要有一个新的解释,需要来一次重新洗牌,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和认识。在社会接纳同性恋人群之前,同妻就会成为受害者背后的受害者。因为,对于男性同性恋者来说,如果光讲同妻是受害者也不公平,按照男女平等讲,同性恋男人也应该是社会歧视的受害者。其实,就尊重人的权利,就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为了让人们得到完全意义上的性取向的自由,传统社会需要忍受这种多年来就潜伏在社会最低层的看似荒唐怪诞的事物诞生时候的阵痛。

       根据华商网赵国强先生报道,2016年4月14日晚10时许,在宝鸡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馆对面的操场上,发生了一幕“女生向女生求婚”的新奇事。很多同学在QQ空间和微信朋友圈中转发了有关此事的文字、图片和视频。对此有学生表示“理解”,有些表示“反感”,还有些则表示“尊重,但不赞同。”一位目击了整个事发过程但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男同学告诉记者,在操场内开始由几个男生和女生用点燃的蜡烛和玫瑰花在地面摆放出“MARRY ME”和“I(桃心)U”图案,这时围观的同学越来越多,一位戴眼镜的女生打电话将另一位女生邀约到操场后,大声地喊了一句:“XX,我爱你!”,被求婚的女生激动得用双手捂住脸,求婚的女生则将手中的一束玫瑰花送到对方手里,并单膝下跪,递给对方一件像是戒指样的小礼物。这时在众人的欢呼喝彩声中,两人拥抱并亲吻,引发现场一阵喧闹和惊叫。宝鸡职业技术学院的一位院方领导认为:“出现这样的现象,也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宽容!”如果排除开玩笑的闹剧,两人是真相爱的话,校方对这种公开表达方式的态度是:“不赞成,不支持。”同时也承认这也给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我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即开始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管理的学生也像是宝鸡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这样的以女生为主的群体,也风言风语地听到过社会上有这类现象试图渗透到校园,大多十分隐秘,校园内从未发现过这类现象,或许也有这样想法的人,但他们哪敢公开出柜! 如果我不是孤陋寡闻,小女生胆敢在校园的广场中,在众目睽睽之下公开出柜,即公开自己的性取向,这在全国高校可能尚属首例。

       “出柜”一词我看得很特别,一般辞典上找不到它的解释。但百度上很容易找到它。这是一个近年来的外来词,说这一词汇来自英国,英语:“Come out of the closet” 可以直译为“走出衣柜”,也可以意译为“公开性取向”。说起这个出柜,我想起我的母校进行校史教育时,提到过办校之初,解剖老师带领第一届学生上荒山寻找无主坟的故事。那时候找回来的大都是腐烂或半腐烂的尸体。教师带领学生忍受难闻气味,用物理方法去除残余组织,剩下的骷髅,即是一具完整的人体骨骼标本。近代西方医学是建立在实验医学的基础之上的,解剖学是所有医学生(包括护理学、药学等)必须学好的最基础课程。没有正常的解剖学知识,不了解人体的基本构造,就难以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但据说在1832年以前英国的法律是禁止医生解剖尸体的,除非是死囚的尸体。以后解剖尸体合法化了,大批医生开始购买死尸用于学习和研究。但由于尸体放在房间内还是有伤大雅,非工作时间,医生只得将这样的人体标本放在衣柜等相对隐蔽的地方。慢慢地人们一般认为医生的衣柜里会藏有骷髅。进而引申出衣柜内可能含有不可告人的隐情。其实衣柜里就是藏有人体标本,也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说到隐情,好像又有一个典故。说有一位美丽的妇人,人们都说她是最幸福的,因为他的丈夫社会地位显赫,对她又恩爱有加。有一天这个妇人当着众人的面,打开了她们家的衣柜,里面藏着一具骷髅。妇人含泪诉说这骷髅是她以前的情人,因为与她丈夫决斗而亡。他的丈夫人前对她温柔体贴,但每天晚上却强迫她去吻这具骷髅,这让她痛苦不堪。这或许能够说明衣柜里可能还含有不可告人的隐情。如果说“走出衣柜”,即表示公开自己真正的样子。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同性恋解放运动兴起,同性恋权益运动的代表鼓励这类人群勇敢地站出来,参与请愿、争权利、争平等,即呼吁同性恋者勇敢地“出柜”。其实所谓出柜,也是要选择时机的。同性恋圈子内部认为,最恰当的是有独立经济能力的时候出柜比较好,一旦遭到家人反对,可以独立生活。如今的世界,已经有少数国家或地区出台法律,允许同性恋结婚。

        是因为那天苏黎世有了这么一档子大游行,我才注意有关这方面的新闻资料。看来性取向异常所导致的一系列的社会伦理道德问题还真是一个大的社会问题。当天晚上我们在苏黎世的一家宾馆休息,也没有见到过怪怪的人群,第二天即乘飞机去了希腊。而这次我们来到因特拉肯参观后,就去了法国。好,接下来,继续介绍我们第二次游览因特拉肯的过程。

        以下是继这篇游记的第一张照片后,从当日下午6点半一直到离因特拉肯一小时路程的休息地之前,陆续拍摄的从琉森湖畔到因特拉肯途中的照片。这些黄昏时刻拍摄的照片,大部分没有反映出日落时分车窗外风景的娇媚和晚霞余辉的魅力。但这些山地和丘陵地带以森林和绿色草地为基调的田园诗似的生活情趣倒是很容易看出来。

       在瑞士的中部一个小镇休息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上午8点半我们出发,汽车约跑了一个半小时,就到达了一个缆车站。以下几张照片,是行进的汽车上借黎明和早晨的太阳拍摄的路边景色。这又是另一番风味。图片显得特别的清新明朗。

        这家农户的主人,也许是瑞士农民中较为有性格的人物之一。房屋建筑的走向,庭院的安排布局以及家庭的收拾等方面与一般瑞士家庭不一样,似乎显得比较零乱,但孩子们的玩具倒是摆放在比较显眼的位置,说明他们对孩子们的宠爱和关心比对庭院和屋子的收拾花了更多的心思。

      这幅画像是被朝霞染了颜色一样。明明是绿色的树林和草地全变成了金黄色。像是在镜头前装上了一个金黄色的滤镜,让它看上去像是一具放大了的沙盘模型。

     我觉得我们的大巴一直在爬坡,在经过了一个地势较高的湖泊之后约四十分钟,我们即来到了文章前面提到的能够登上Schilthorn峰的缆车站。在这里,我将自己身上的毛衣让给了我的学生,让他们免受风寒。我还将我的一件厚罩衣借给了我们同队的另一位不登山的朋友。他可是一个大个子,我的罩衣他穿着明显的不合适,但这缆车站已经有千余米海拔,气温已经降到摄氏10度以下,他也就只能凑合着穿了。

      大部队乘缆车了,留下我和大个子,准备找就近登山的路线体验一下徒步登山的滋味。天公作美,太阳照在向阳的山坡,照在远处的雪山上,给我们一种心理上温暖的感觉。其实这时候的太阳根本就不温暖。这地方大概来的游客不多,但不知怎的,路边的垃圾箱倒是显得很大,与这里我们看到的可能产生垃圾的人流很不相衬。也许他们是考虑这是一个登山者的大本营,一些帐蓬和房车上几天下来的垃圾数量会很可观吧。

      别说是瑞士,整个欧洲的民居,他们的房屋式样、装饰、颜色搭配都难得见到两个一模一样的。即便是这个雪山脚下,民居的建设以及庭院的修饰等方式仍然各不相同。仅有一样可以雷同,那就是窗台上或多或少总装饰着一些盛开的鲜花。

      这是一条通往雪山的公路,很快它就到了尽头,因为再往上走,就变成了羊肠小道了。这公路边有一些我们看不懂的用水泥浇灌成的坚固小屋,我猜想它们是用来祭拜山神的,又猜它们可能是用来提供登山人宿营用的,或者是专门用来供吉卜赛人露宿用的。走近来再仔细瞧瞧,这水泥小屋的四壁和旁边都绘有还算工整的涂鸦。小屋的正屋檐上有四排文字,噢,它原来是提供给人们躲避雪崩时避难的山间小屋。灾难过后,人们可以在雪崩现场根据这小屋的位置,寻找在这里避难的人群。这里的瑞士人长期与雪山打交道,设置了这一作为紧急避险的设施,应该说想得还是非常周到的。

      下面是离缆车站3公里以内拍摄的山下风光以及民居的照片。从这些纯木质结构的房屋看,这里的森林资源丰富,这些与雪山相伴的人们热爱生活,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自然是充满着审美情趣和生活热情。

       以下三张照片是显示山下有专门供徒步登山者的宿营地,有很多房车和帐蓬在此安营扎寨。这个地方还有一个进出口,一般人是不让随便进出的。来登山的人,有的是情侣,有的是夫妻,有的是整个家庭成员一起来登山的。难怪人们说瑞士是户外活动的天堂。

      这个看似是小卖部的小屋,实际上至少兼有两种功能,它既是方便登山者购买日常生活用品的零售店,又是一个管理上显得内紧外松的门卫。我们怀着好奇心想进去看看,被管理员非常客气地婉言制止了。这实际上就保护了登山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和他们的隐私权。登山者的房车、帐蓬及必要的生活用具都受到保护。旅游登山者租借了这地方后,可以放心地出去活动。不必担心宿营地留下的物质的安全。

      这是一对暂时还没有房车的夫妇,他们停放好车辆,架起了帐蓬,帐蓬外好像还摆放了桌子等什物。看来他们是在为登山作前期的准备工作。

      这里见到的是骑山地自行车的登山者,也许他们下一个宿营地在更高的山坡上。

      这可能是一对作好了充分登山准备的夫妻,现在正在徒步出发,准备去迎接刺激的户外活动的挑战。

     我不知道这一家子人能够走多远,登山运动好像与小朋友还没有结缘。但是看得出来,用心良苦的家长是想让孩子们接受大自然最初的最温柔的挑战。以锻炼他们的体魄和胆量。    

     这里的雪山景色,是我站下山下,用105mm的定焦镜加上一个增倍镜拍摄的。还有那正在下滑的缆车,像是在证明,我拍摄的地点离缆车站已经很近了。

     我们的队友乘坐缆车往返以及在山上游览的时间总共约3个小时,我们的导游嘱咐我们,必须在12点30分之前赶到缆车站来集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我们计划的徒步登山还没有爬到有雪地的山坡上,就不得不返回。但我们并不遗憾,因为我们见到了他们没有看到的躲避雪崩的山间小屋,在外面参观了登山者的大本营,领略了雪山下的风土人情。队友们中午12点30分准时回到缆车站,我们重新加入团队。经过约1小时,我们来到英特拉肯小镇。在小镇中餐,休息。下面这张图片是因特拉肯镇中心的何维克街拍摄的。世界名表欧米伽在他们的专卖店前挂起了小旗招揽生意。

      这里是何维克街旁边的荷黑马特广场(Hohematte),它可是花了大价钱硬性留下来的广阔的绿色草地。听说当地人为了让世界各地的游客能够在小镇上就直接看到美丽的少女峰雪景,硬是将阻挡人们视线的原来那些杂乱无章的所有建筑物硬性拆除,才让我们在这里欣赏到秀丽的少女峰轻盈的倩影。

     在这两湖之间的瑞士因特拉肯小镇的广场旁,我仿佛置身于童话的世界里。你看那美丽的少女峰皑皑白色的景像,广场四周积木样的小楼,从天而降的梦幻般的滑翔伞,那些移动缓慢的体型宠大的飞艇,好几种不同品种的贪婪采花蜜的蜜蜂、雪山下盛开鲜花、密林中觅食的麻雀,还有休闲的姑娘和愉快交谈中的羞涩美少女,还有那些噪声很大的豪华大摩托,还有老奶奶带着来赶场子的小朋友,不正好是一幕精彩童话剧里面的全套人物和布景吗?

       两次亲密接触少女峰和因特拉肯小镇的经历全在这里,说到惊险刺激当是第一次,说到深入细致地欣赏和深层次考察了解,还是第二次。但总的来说,少女峰和因特拉肯的确给了我美好的印象。有些地方会美得让你在短时间内敛神屏息,即人们常说的美得令人窒息。如果你了解瑞士的历史,知道中立国的持久和平多么来之不易,那么你会理解,为什么瑞士人总是那样充满着生活的激情,他们是多么辛勤地耕耘和精心地装饰着他们自己的家园。他们是多么热爱他们的祖国,多么注重绿色环境的保护,多么执着地因地制宜地追求着人文、地理、环境的整体和谐美。我又痴痴地想,如果所有的国家都不去谋求霸权,不去猜忌,不去妒忌,不去觊觎,不去侵略,不去干涉,因而不去发展高精尖的军事工业,不去制造那么多吓人的大规模杀伤武器,将军备竞赛所花的精力像瑞士一样,安心用在搞好自己的经济生产,提高自己人民的生活福利,建设好自己美丽的家园之上,该有多好啊!



微信扫一扫,免费获取9000景点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