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景点大全 >驴友游记 >碧波流烟的旅游空间> 俄罗斯游览(上)

俄罗斯游览(上)

2023-10-03 13:23:11 碧波流烟 阅读:228 积分:2000  

      2016年7月21日,已经是中午12点,我们搭乘的俄罗斯航空公司的国际航班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滑行。我占据了一个临窗的位置,拍下了飞机腾空而起前后瞬间经过的机场跑道及脚下方的一些景物。下面的照片说明我们经过了“北京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在机场的厂房,还有我们即将离开机场时,地面正在迅速远离并缩小的场景。隔着舷窗拍摄的照片一般不大清晰,但这两张还勉强可用,其中一张远远地看上去像一枚放大了的芯片。                  

      由于我国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前期,与前苏联有很好的合作关系,因此,从小我们就受到俄罗斯文化与艺术的熏陶。小学一年级的音乐课,老师就教我们唱俄罗斯民歌“故乡”。如今还记得部分歌词“看那高山,看那平地,无边草原和牧场,俄罗斯的辽阔地方,这是我的故乡。”唱这支歌的时候,我仿佛置身于幸福的童年生活里。在洞庭湖当知青时,冬天回家乡看父母,总忍不住要唱一首俄罗斯民歌“三套车”,将自己比作是那匹将要被主人卖掉的老马,来抒发一下当年知青在冰天雪地里伤感的情怀。懂事以后我所读过的长篇小说里,有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俄国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有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还有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等,这些小说里的人物,在那个年代时常活跃在我心灵深处或甜蜜的梦中,他们或者是我的偶像,或者也是我的朋友。俄罗斯不光文学作品扣人心弦,它的音乐舞蹈也让我如醉如痴。除了浪漫乐派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是我国观众所熟悉的外,1864年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毕业,出身于第比利斯的前苏联作曲家哈恰图良的《马刀舞曲》也实实在在能够让人们着迷。这支首演于1942年,描写库尔德族人出征前的战斗舞曲后来改写成钢琴曲、小提琴曲、木琴曲和手风琴曲。特别是它的手风琴曲,让我这个手风琴爱好者每欣赏一回就激动一回,可以说是百听不厌。如今,我退休生活在武汉,乘坐的公交车、私家车时常从武汉长江大桥上经过。听说这座大桥是苏联人设计的,钢材也是从他们国内运来,施工方案、工艺、质量管控等诸环节也由他们负责,我国主要是提供大量的劳动力和部分基层技术管理人员及技术工人。60多年来,长江上有数次万吨巨轮撞击该大桥的事故,但大桥安然无恙。怪不得人们的印象中,苏联人建造的房屋和桥梁都比较经久耐用。总之,俄罗斯艺术的建筑、音乐、舞蹈、文学等各种门类,由于物质媒介及创作方式不同而各领风骚,但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受着俄罗斯传统文化和民众欣赏氛围的影响。这也是我为什么对俄罗斯那么好奇和向望的原因。

      国际航班一般是在云上飞,从地图上看,我们是在向西方飞行,也就是说,一直是在追着太阳跑。按照莫斯科时间比北京时间慢5个小时计,我在舷窗拍摄的这张照片是莫斯科时间下午2点29分。当时我肯定不只拍摄这一张照片,但限于篇幅我只能选一张作代表。久久盼望的俄罗斯国土就在脚下,多年来的愿望就要实现了,心中难免有些激动呀!

      也可能是受到了航班到站要拿行李排队下飞机,准备办入境签证,还要注意听导游的吩咐与安排等这些锁事的干扰,而多少冲淡了我那份难以抑制的激情。我们在北京登机前吃的中餐,现在经过7个多小时的飞行,如果是按北京已经是晚上7点半了,好在飞机上用过简易的晚餐,如果按俄罗斯的时间,飞机上用过的应该是中餐。经过团队办过境手续等琐事,花去了一个半小时的时间,等我爬上俄罗斯的旅行大巴,举起相机拍摄窗外第一张俄罗斯风光照片时,已经是当地时间下午3点57分。这数码相机时间记录功能对我回忆旅行经过是再好不过了,它能够准确地显示我经过的那么多景点的时间轴,从而帮助我回忆起当时的感觉和心情。

      我从资料上了解到俄罗斯辽阔的国土到处可见亭亭玉立的白桦树,一登上往莫斯科市郊的汽车,我就注意到路边几乎全是白桦树。2011年 2月4日,俄罗斯国立模范小白桦舞蹈艺术团曾在北京的国家大剧院演出,获得巨大成功。舞蹈《白桦树》拥有一种独门绝技:云步。即通过长裙下的小碎步快速走动,女性舞者步履轻盈得像在云端飘移。有时候观众觉得演员没动,是整个舞台在旋转。人们好像看到了活泼可爱的拟人化树木精灵,舞台上的白桦树林在沁人心脾的音乐中诙谐地光怪陆离地变幻着,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也演绎着人世间各种复杂的情感。难怪俄罗斯人将白桦树看成是他们民族精神的象征。

      我们从莫斯科的三个机场之一的多莫杰多沃国际机场乘旅游大巴向着我们的第一个景点莫斯科伊兹梅洛沃文化休闲公园行驶,用了大约90分钟时间。从地图上看,这个休闲公园在莫斯科市中心的西侧,离红场垂直距离约12公里。

      我们来俄罗斯之前,只在电视或画报里见到过莫斯科红场旁的圣母升天大教堂,以螺旋型彩色圆尖顶为中心的东正教特色教堂豪华屋顶。没想到这个文化休闲中心的众多屋顶同样漂亮,光彩照人。公园规模不小,我们当天到达的时候已经接近黄昏,因此仅参观了一半,就需要集体就餐,分配房间,准备倒时差休息了。天黑之前我们还到了以下这些地方。

      我曾经在以前出版的游记里提到,东正教属于基督教的一个较大的分支。基督教发源于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团体。公元313年君士坦丁皇帝让基督教在罗马取得合法地位,公元380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将基督教确定为国教。也是这位皇帝临终前将罗马帝国以亚得里亚海为界,分为东西两个帝国,分别让他的两个儿子继承。东罗马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西罗马帝国以罗马为首都。基督教也随着罗马帝国的分裂而形成两大教派。一派是东罗马帝国的东正教,一派是西罗马帝国的天主教。因为在教义和学说传统的不同诠释乃至政治诉求等方面都存在分歧,东西两大教会的矛盾也日益尖锐。但根本原因还在于争夺教会的领导权。这种矛盾经过数百年的不断发酵,终于在1054年7月酿成公开决裂。

      因为在此之前,俄罗斯上层去过君士坦丁堡,瞻仰了圣索菲亚大教堂,教堂的宏大精美,富丽堂皇和精湛粉饰让他们感觉像是遭雷劈一样震惊。还在988 年,弗拉基米尔大公将东正教定为俄罗斯国教,这是在史称“罗斯受洗”之后不久的事。才能卓著的东正教神学教授弗洛罗夫斯基说: “罗斯受洗是俄罗斯精神的觉醒——是召唤她从‘富有诗意的`幻想走向精神清醒和深思熟虑。而与此同时,古罗斯通过基督教同所有周边文化世界产生了创造性的和活跃的相互影响。”1453年,在东罗马帝国灭亡后,俄罗斯教区逐渐取代了君士坦丁堡教区,成了东正教的中心。当时的俄罗斯人认为世界上有三个罗马,第一个在意大利,第二个在君士坦丁堡,第三个即在莫斯科。他们认为自己才是罗马正统的继承人。直到如今,俄罗斯教区牧首也是唯一一个真正有能力与君士坦丁堡教区的普世牧首叫板的人。而当我们面临伊兹梅洛沃文化休闲公园内众多的具有东正教建筑特色的漂亮塔楼时,那些已经远去了的基督教派之间数百年恩怨争斗的谩骂声,那些君士坦丁堡可怜的东正教信徒被奥斯蔓帝国士兵杀戮的哀嚎声,还有那些因第四次十字军东征荒唐的教派间自相残杀的刀光剑影,仿佛都已经在昔阳照耀下的金色圆顶的余辉中消散了。剩下来的只是我一个对东正教一知半解的中国游客在这些莫斯科城内的建筑物面前发呆。

      第二天我们的旅程是参观红场和克里姆林宫,红场南端的圣瓦西里升天教堂将我对东正教建筑特色的理解更强化了,它可能至少在外表上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东正教教堂。这里的照片中还有一张是在红墙上耸立着连通克里姆林宫与红场的斯巴斯基钟楼。每当新旧交替之时,这钟楼上都会敲响洪亮的钟声,宣告新的一年的来临。听说在沙皇时代,无论官员平民通过钟楼时都必须摘掉帽子或头盔,在胸前画十字,并下马步行通过钟楼过道,以此表示对钟楼上的耶稣画像的尊敬。民间还传说,这座塔楼有一股神奇的力量能保护克里姆林宫。当年不可一世的拿破仑率领61万大军,浩浩荡荡开进俄罗斯的大草原,虽然出师不利,损兵折将,但他还是短暂地占领过当时一座燃起熊熊大火的莫斯科空城。听说他通过塔楼时没有下马,他的坐骑竟然受惊嘶叫起来,将这位法国皇帝吓了一跳,那顶标志性双角帽也从他的头上掉落在地。俄罗斯人对斯巴斯基钟楼的崇敬之情或许是从东正教的圣像挂在塔楼上开始的,而拿破仑经过时的尴尬和他后来的一败涂地、落荒而逃,更巩固了它在俄罗斯人心中的崇高地位,让它名符其实地成了俄罗斯的象征。

      作为一个中国游客,一个成长在红旗下的退休教师,知道列宁对于新中国成立的深厚含义。可以说中国*真正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并以它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应该是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开始的。这里是列宁的墓,是瞻仰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好地方。它在红场西侧中央的红墙下方,看上去是由深红色、黑色大理石和花岗岩等珍贵的石料建成,整体上显得庄严肃穆。1994年,这列宁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与之毗邻的是著名的无名烈士墓。此墓是专门为纪念在苏联卫国战争中牺牲的那些无名战士们建造的。在长明的圣火前的大理石地面上刻着两行金字——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勋永垂不朽...我看过那么多前苏联的经典电影,《列宁在1918》、《莫斯科保卫战》、《列宁格勒》、《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等影片中那些硝烟弥漫的战斗场面,那一次又一次的冲锋,那一排又一排倒下的英烈,仿佛在这无名烈士墓的圣火上空重现。瞻仰红场是我多年的夙愿,我觉得自己在职时公费出国考察的几个项目,都没有这次退休后自费来莫斯科红场得到的收获和受到的教育深刻。一般人都认为不能在陵墓前拍照,因此我在远处慌慌张张地拍了几张,质量都不高,只能是凑合着用了。

      再看看红场圣瓦西里大教堂隔着大广场的正对面,是俄罗斯国立历史博物馆,可能是由于时间的原因,旅行团没有安排我们参观。我来俄罗斯之前,阅读过这个博物馆的资料,它是1872年由亚历山大二世下令建造,直到1883年亚历山大三世加冕时正式开馆的。它向世人介绍俄罗斯从原始时代开始各个时期的历史,听说馆内的藏品有450万件之多,有贵金属、装饰品和武器等多样展品。这座俄罗斯风味十足的朱红色建筑物,总体上是一个对称结构的塔楼,如果忽略两侧高耸的对称塔楼,整个建筑像是一个大品字形,其装饰性的尖塔,三角檐及圆拱型窗户,让人们对它依依不舍。我们差不多围绕它转了一圈,在其后方见到了大名鼎鼎的朱可夫元帅骑马雄姿雕像。 

      朱可夫将军是我国人民最喜欢的前苏联将军。他出身贫寒,经过努力奋斗逐渐成为一代名将。无论是在列宁格勒战役、莫斯科保卫战,还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战役、第聂伯河战役中,都表现出他战略家的胆魄和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他为前苏联赢得二战时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建立了不朽的功勋。1946年或者是因为功高震主,被人陷害而进入人生低谷。我想任何自认为怀才不遇,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人,如果想到朱可夫元帅晚年的遭遇,就可能心理释然进而看得开一些。让我感兴趣的是这座青铜雕像是1995年前苏联解体后建造的。这说明俄罗斯联邦政府对前苏联的著名人物,包括列宁墓与红墙之间的集体墓群里的斯维尔德洛夫、伏龙芝、捷尔任斯基、加里宁、日丹诺夫、斯大林、伏罗希洛夫、布琼尼、苏斯洛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等十二位英雄都是认可的。要不然已经到2016年的今天,我们怎么还能如此神情凝重地瞻仰列宁墓、十二名人墓和朱可夫雕像咧!

      克里姆林宫的参观让人们非常期待,我从照片的时间记录看,我们在克里姆林宫参观仅2小时。这一批建筑群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观”,最早建于14世纪,曾经是俄国沙皇的皇宫,现在是俄罗斯总统府和国家领导人的办公地点。之前人们所说的可能会遇到普京的噱头多少会提高人们参观时的兴趣。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宫内教堂广场四周围绕的四座教堂,十二使徒教堂、圣母升天教堂、天使报喜教堂及圣弥额尔教堂。其中圣母升天教堂是莫斯科大公国的母堂,是当年举行沙皇加冕典礼的地方,俄罗斯东正教会大部分牧首和莫斯科都主教都安葬于此。大教堂的白石上有《亚历山大·马其顿升天》石刻画,还有狮头及妇女像的浮雕,寓意基督的永生,显示教堂对圣母的崇拜。圣经的传统题材《最后的审判》水彩壁画的一部分在教堂的西部墙壁上保存下来。圣母升天大教堂以12世纪流行的无色人工宝石建筑结构而闻名于世,即便是在前苏联时期,唯有这座教堂仍然为广大信教民众敞开大门,受到东正教的推崇。它的西南面是伊凡大帝钟楼,这座81米高的钟楼是克里姆林宫中最高的建筑,它是古代的信号台和瞭望台,可以俯瞰周围32公里范围的地方。钟楼的左侧是重达40吨的直径为89厘米的“炮王”,1586年由安德烈·乔赫夫设计建造,这尊重40吨,直径为0.92米,炮架上可见精美浮雕及沙皇奥多尔像的大炮实在是太重了,包括旁边每个重1吨圆形炮弹,从未使用过。

      那天下着小雨,我们团队的人们打着伞,影响了视线。据说伊凡大帝钟楼的右侧有号称世界第一大钟的钟王,它高5.87米,直径5.9米,重200吨,可能是太过注重塑像和图饰了,铸成后敲第一下就惊现裂痕。被《美国百科全书》称之为世界上重未被敲响过的钟,也是我这次没有亲眼见到过的钟。近在咫尺的克里姆林宫办公大楼庄严神圣,我们这些游人只能好奇地远观而不敢越雷池一步。远远见到的一排排轿车,会让人们滋生或许能够见到俄罗斯大人物的遐想。那些教堂或钟楼金光灿烂的圆顶,突显出克里姆林宫内古典与现代建筑的融合。不过那浓浓的东正教建筑风貌,仍会深深地留存在人们的脑海里。

      当天下午3点钟,我们就结束了克里姆林宫的参观。旅游大巴带着我们和我们的行李在莫斯科城内游览,在城里的中餐馆用餐,休整。然后去了莫斯科的列宁格勒火车站(俄国火车站名往往以目的地为站名)。准备从这里乘10小时的夜班车,前往圣彼得堡(原名列宁格勒)旅游。我随着旅行团的队伍,拖着我的箱包被动地走进莫斯科这最古老的俄罗斯火车站。它于1849年竣工,经过无数次扩建与改造,拓宽了现代火车站必需的各种场所,如中转旅客候车厅、医务室、上层下层售票厅,与地下通道及地铁站相连等。这些建筑设施与我们国内的大火车站相比,没有什么特色。我心里只想着这火车站与圣彼得堡、彼得罗扎活茨克、摩尔曼斯克等城市相连。想着它在莫斯科与圣彼得堡之间来回运行的《红箭号》、《阿弗洛尔号》和《俄罗斯的三套车号》列车。我真希望我们当晚乘坐的是最后那个有“三套车”名称的列车呀,因为我对“三套车”这首俄罗斯民歌有太多的喜爱和怀念之情了。我看着车站上熙熙攘攘的人群,跟随着我们旅游团队伍走进候车室,迈步进入月台,上了卧铺车厢,安顿了行李的铺位,我下意识地完成了这些琐事,但脑子里还一直在想着我们即将到达的这座英雄的城市的一些故事。

      圣彼得堡原名列宁格勒,是俄罗斯的第二大城市。说起这座城市,与一位俄罗斯伟人关系密切,他就是1672年出生的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第五位沙皇彼得大帝。为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他曾组织一个庞大的考察团,自己化名为彼得·米哈伊洛夫下士随团出国访问学习。他到过荷兰的萨尔丹、阿姆斯特丹及英国的伦敦等地方,学习国外先进的造船和航海技术,还聘请了大量的当时欧洲先进国家的科技人员到俄罗斯工作。回国后他全面推行欧化改革,将一个落后的农奴制国家,一跃而成为能够改变世界格局的亚欧强国。他要建立一支海军,却极其缺乏经费。因此他在经济方面,一直鼓励发展工场手工业,想振兴国内外贸易。他深感当时一个内陆国家对俄罗斯的发展和进步是十分不利的。为了扩大出口,开拓商埠,他眼盯着波罗的海荷兰湾岸边那一片沼泽地,包括芬兰湾一带,被称之为英格尔曼兰的地方,当时属于北方强国瑞典王国所有。为了争夺这个面向西欧的出海口,彼得与瑞典经历了21年的北方战争,最终,彼得一世硬是从瑞典手中夺取了英格尔曼兰。

      1703年,彼得大帝在涅瓦河口的一个兔子岛上建立了彼得保罗要塞,是为了防止瑞典人重新夺回这片新争夺来的土地。后来经过扩建,成了最初圣彼得堡城市的雏形。到了1713年,彼得大帝干脆将首都从莫斯科搬迁到这里,这以后的200年,它就成了俄罗斯的首都。中国人民所熟悉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就是1917年11月7日晚9点45分,在静静的涅瓦河上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突然向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开炮时的划世纪炮响。众多的革命士兵和赤卫队员在夜色中,在激昂的乌拉声中冲破街垒,勇敢地冲向圣彼得堡(当时叫彼得格勒)大涅瓦河起点南岸的冬宫。我的脑海里再现赤卫队员和水兵,冒着枪林弹雨,奋不顾身地攀爬并打开冬宫巨大铁门的情景。次日凌晨2点,终于攻占冬宫,推翻了盘踞在这里的临时政府,十月革命取得辉煌的胜利。

      窗外似乎是漆黑一片,火车在东欧平原的原野上奔驰,软卧车厢有规律的哐啷铿锵声,像催眠曲一样将疲倦的旅客送入梦乡。我虽然也零星想着这座即将到达的英雄城市在二战中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也在回忆前苏联电影画面里的场景,也在想我明天要重点关注的圣彼得堡市哪些景点,但这些游丝一样的思绪不知在哪一刻好像是换了一个频道般地变得无影无踪,那么多脑细胞像是偷懒似地藏起来了,我整个人好像也轻松了许多。噢,原来我大概也加入了列车卧铺车厢里鼾声大合唱的行列。

      第二天早晨,在列车上草草洗漱过,我们随队伍下车,离开圣彼得堡市的莫斯科火车站。乘坐导游安排迎接我们的大巴,来到这座城市的街道上,我们的第一个目的地是斯莫尔尼宫。但在这之前,导游告之我们即将到一个中餐厅早餐。这是从火车站到斯莫尔尼宫所经过的圣彼得堡的一些街道。

  在异国他乡,见到一个中餐馆就特别亲切。店门口招牌上的中文字,有时会触动你的不知哪一根神经,会让你自觉不自觉地鼻根酸涩眼含泪花。女同胞进入大堂之前,总会抽出些微一点空闲时间整理整理衣裙。男同胞可没有这般讲究,只想着怎样填饱肚子,有精力欣赏景点。我们从进餐馆门是当地时间早晨6点40分,用过早餐,稍事休整再乘车到达这城市东北部,即涅瓦河转弯处的斯莫尔尼宫才7点38分。说明我们的早餐点离这个当年列宁在这里发号司令,任命新成立的苏维埃政府各部门要员的地方很近。1917年“十月革命”期间,布尔什维克军事革命委员会就设在这里,革命导师列宁1917年11月中旬到1918年3月期间曾在这里办公。说起来,这个正在维修中的斯莫尔尼宫在1806年建成后的两年内,曾经为贵族女子学院,“斯莫尔尼”在俄语里是“沥青”的含义,也说明这里也曾经是个沥青厂。苏联时期这里风光无限,曾经是列宁格勒市政府的办公楼,如今为圣彼得堡市政府。因为主楼在维修,所以说它整体的风格为蓝白相间,属于巴洛克风格与拜占庭风格的融合似乎还有点勉强。(待续)

微信扫一扫,免费获取9000景点攻略